查了下空投表,整个9月有记录的空投也就13个项目。 临近国庆假期,领完这几个确定的空投过个愉快的假期。 9.24 Phaver空投 $Social <phairdrop.com> 9.24 logx空投领取 <app.logx.network/airdrop-checker> 9.26 StarryNift空投领取 <starrynift.art/airdrop> 9.30 $ENA 二次空投领取 <claim.ethena.fi> 10.17 $DBR 空投领取 <debridge.foundation> 接下来预计10月份 Carv、 scroll 概率较大,还有什么欢迎补充
Translate post
Fuel第二阶段即将开启,预存资金跨到主网。主要有三种方式获得积分 1)活动积分:指定Dapps交互 2)存钱:1 美元资产可获得 1 点积分 3)加油站:花费 1 美元 gas 费计算 在第 1 阶段参与预存款计划的用户将获得忠诚度乘数- 主网启动后前 45 天内活动点数和 Gas 点数将增加 1.25 倍。 详情:<fuel.mirror.xyz/UfX-NnWGvYy56K8lq5gPfGLPI58DGD3KOHBJupHIibk…>
Translate post
Hamster new kart Does it sound familiar to you from somewhere Daily combo soon Follow Rt #HAMSTERCOMBAT #PIXFI #memeficombo #hamstercombo
Trade $PIXFI on the following centralised exchanges: Bybit (<bybit.com/en/trade/spot/PIXFI/USDT?affiliate_id=87198&group_id=501507&group_type=1…)>>) HTX (<htx.com/trade/pixfi_usdt?type=spot…)>>) Gate (<gate.io/trade/PIXFI_USDT…)>>) Bitget (<bitget.com/spot/PIXFIUSDT)>>) MEXC (<mexc.com/exchange/PIXFI_USDT…)>>) Beware of scams and do not interact with any unofficial links. Always double-check that you are interacting with the correct website: <pixelverse.xyz>
全链衍生品流动性层 Orderly Network 于今日早些时候宣布完成 500 万美元战略轮融资,OKX Ventures、Manifold Trading 等参投。Orderly 代币经济模型中,10 亿枚 ORDER 中 55% 将用于生态系统开发(包括空投),20% 用于 Orderly 团队和顾问,15% 用于战略投资者,10% 将保留在 Orderly 基金会金库中用于促进交易所流动性等。在总供应量中,13.3% 用于空投。
模块化 ZKVM 项目 Ola 宣布为其移动端 ZKP 节点验证网络 Massive 的第二赛季有效验证者分配 2% 的 Ola 总代币供应量,是第一赛季的两倍,该数量综合了社区提案结果和第二赛季的总参与人数。用户现已可以通过 Massive App 或 Ola 官网查询本赛季的积分占比,个人获得代币数量及占比查询功能预计将在下周上线。
Ola 团队表示,Ola Massive 活动按赛季进行,现已进入第三赛季。第三赛季的代币奖池将根据参与人数的增加进行动态调整。用户在参与 Massive 网络时,不仅会获得 Massive 积分,还将享有来自生态项目的多重可持续收益。每个赛季累积的代币可在 TGE 时进行领取,用户仍需下载 Massive APP 并验证过至少 1 个 ZKP 方可具备代币领取资格。
Foresight News 此前报道,Ola 宣布将于月底发布重大更新,基于 Ola ZK Stack 推出面向比特币、以太坊等多链生态的 ZK 轻客户端服务,Massive 也将成为去中心化多链 ZK 轻客户端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
宋太祖趙匡胤yìn(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1][2],中国宋朝(北宋)開國皇帝,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称西汉赵广汉之后[3]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年號建隆。北宋和之后宋高宗建立的南宋國祚合计共長達319年,敝除三代,在中國古代朝代中延續時間為最長。
宋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E7%BB%9F%E4%B8%80%E6%88%98%E4%BA%89)。依據宰相[趙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6%99%AE)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8A%E5%8D%97)、[湖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B9%B3%E7%AF%80%E5%BA%A6%E4%BD%BF)、[後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9C%80)、[南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C%A2)及[南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94%90)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在位期間,迫使[吳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8%B6%8A%E5%9C%8B)、[清源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BA%90%E8%BB%8D%E7%AF%80%E5%BA%A6%E4%BD%BF)納土歸降,滅[北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C%A2),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F%E9%85%92%E9%87%8B%E5%85%B5%E6%AC%8A)」,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C%9D)中葉以來[藩鎮割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A9%E9%8E%AE%E5%89%B2%E6%93%9A)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6%99%89)[高祖石敬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6%95%AC%E7%91%AD)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95%E9%9B%B2%E5%8D%81%E5%85%AD%E5%B7%9E),但事未成而逝世。)
開寶九年冬十月二十日癸丑夕(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得年49歲,在位16年。[4]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977年1月14日)改元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977年1月14日),太祖葬于永昌陵。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嫡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续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与太祖有关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后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继承,直至宋孝宗才回归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亦成为成语「燭影斧聲」的典故出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由其胞弟[趙光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977年1月14日)改元[太平興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9%B3%E8%88%88%E5%9C%8B)。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977年1月14日),太祖葬于[永昌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8%E6%98%8C%E9%99%B5)。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AD%E5%BD%B1%E6%96%A7%E8%81%B2)」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嫡長子繼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B%A1%E9%95%BF%E5%AD%90%E7%BB%A7%E6%89%BF%E5%88%B6)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续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与太祖有关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后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继承,直至[宋孝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D%9D%E5%AE%97)才回归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亦成为成语「[燭影斧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AD%E5%BD%B1%E6%96%A7%E8%81%B2)」的典故出处。)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2)])
参见:後周代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5%91%A8%E4%BB%A3%E6%BC%A2))
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趙匡胤誕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爽明街北段)[5][6],是趙弘殷次子,母親杜氏。依《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為“涿郡人”,然而此處應是依涿郡趙氏的郡望所指,實則屬籍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7][8]年長後離家遊歷,投奔復州防禦使王彥超,不被接納。繼而往依隨州刺史董宗本,卻遭其子董遵誨憑勢欺侮,趙匡胤於是辭別北上。[9]948年,趙匡胤投奔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軍征討李守貞。951年,郭威稱帝,國號「周」,是為周太祖,趙匡胤得補任東西班行首,加拜滑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副指揮使。953年,郭威養子柴榮擔任開封府尹,調趙匡胤至京師(今河南省開封市)任開封府馬直軍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97%A3%E6%BA%90)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趙匡胤誕生於[洛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9%99%BD)[夾馬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B9%E9%A9%AC%E8%90%A5%E8%A1%97)(今[河南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5%8D%97%E7%9C%81)[洛陽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9%99%BD%E5%B8%82)[瀍河回族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0%8D%E6%B2%B3%E5%9B%9E%E6%97%8F%E5%8C%BA)東關爽明街北段)[\[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是[趙弘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BC%98%E6%AE%B7)次子,母親[杜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D%E6%86%B2%E5%A4%AA%E5%90%8E)。依《[宋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8F%B2)·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為“[涿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BF%E9%83%A1)人”,然而此處應是依[涿郡趙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BF%E9%83%A1%E8%B6%99%E6%B0%8F)的[郡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1%E6%9C%9B)所指,實則屬籍[保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5%B7%9E_\(%E5%8C%97%E5%AE%8B\))(今[河北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5%8C%97%E7%9C%81)[保定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5%AE%9A%E5%B8%82)[清苑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8%8B%91%E5%8C%BA))。[\[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8)年長後離家遊歷,投奔[復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D%E5%B7%9E_\(%E6%B9%96%E5%8C%97\))防禦使[王彥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D%A6%E8%B6%85),不被接納。繼而往依[隨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8F%E5%B7%9E_\(%E5%8F%A4%E4%BB%A3\))刺史[董宗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A3%E5%AE%97%E6%9C%AC),卻遭其子[董遵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A3%E9%81%B5%E8%AA%A8)憑勢欺侮,趙匡胤於是辭別北上。[\[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9)948年,趙匡胤投奔[後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6%BC%A2)樞密使[郭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A8%81)帳下,隨軍征討[李守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E%88%E8%B4%9E)。951年,郭威稱帝,國號「[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5%91%A8)」,是為周太祖,趙匡胤得補任東西班行首,加拜[滑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91%E5%B7%9E)(今[河南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5%8D%97%E7%9C%81)[安陽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9%99%BD%E5%B8%82))副指揮使。953年,郭威養子[柴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4%E6%A6%AE)擔任[開封府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80%E5%B0%81%E5%BA%9C%E5%B0%B9),調趙匡胤至京師(今河南省[開封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B0%81%E5%B8%82))任開封府馬直軍使。)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3)])
参见:高平之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9%B3%E4%B9%8B%E6%88%98))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4)])
954年初,周太祖逝世,外戚柴榮繼位為周世宗,趙匡胤調任中央禁軍。北漢及契丹隨即趁喪入侵,邊報頻仍,世宗決定親征,趙匡胤任侍衛將領隨行護駕。4月,周軍與北漢軍大戰於高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趙匡胤率二千人參與戰鬥,並身先士卒,親自衝鋒,北漢軍披靡,七千餘人投降。[10]時正颳南風,周軍因風奮擊,北漢軍大敗[11],周軍趁勝圍攻河東城,焚燒城門,趙匡胤於戰鬥中遭流矢射中左臂[12]。高平之戰後,世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領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刺史[13],並命趙匡胤整頓禁軍,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壯士至京師,設立殿前諸班,由趙匡胤選擇精銳將士充之,後周軍隊自始獨霸。[1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A8%81)逝世,外戚[柴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4%B8%96%E5%AE%97)繼位為周世宗,趙匡胤調任中央禁軍。[北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C%A2)及[契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91%E4%B8%B9)隨即趁喪入侵,邊報頻仍,世宗決定親征,趙匡胤任侍衛將領隨行護駕。4月,周軍與北漢軍大戰於高平(今[山西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8%A5%BF%E7%9C%81)[晉城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B%E5%9F%8E%E5%B8%82)[高平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9%B3%E5%B8%82)),趙匡胤率二千人參與戰鬥,並身先士卒,親自衝鋒,北漢軍披靡,七千餘人投降。[\[1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0)時正颳南風,周軍因風奮擊,北漢軍大敗[\[1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1),周軍趁勝圍攻河東城,焚燒城門,趙匡胤於戰鬥中遭流矢射中左臂[\[1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2)。[高平之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9%B3%E4%B9%8B%E6%88%98)後,世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領嚴州(今[浙江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99%E6%B1%9F%E7%9C%81)[湖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9%96%E5%B7%9E%E5%B8%82)[德清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6%B8%85%E5%8E%BF))刺史[\[1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3),並命趙匡胤整頓禁軍,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壯士至京師,設立殿前諸班,由趙匡胤選擇精銳將士充之,後周軍隊自始獨霸。[\[1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4))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5)])
956年初,周世宗親征南唐,大軍圍攻壽城(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南唐駐紮一萬兵馬於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下,停泊舟艦於淮河,世宗命趙匡胤往攻。3月,趙匡胤伏軍渦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東北),派遣一百餘名騎兵襲擊南唐軍營,交戰後佯敗逃遁,南唐軍追擊,至渦口而後周伏兵四起,南唐軍大敗,斬唐將何延錫,奪得五十餘艘戰艦。[15]南唐另有十五萬援軍駐紮清流關(今安徽省滁州市)[16],趙匡胤受命征討,攻克清流關、滁州城,並生擒唐將皇甫暉。[17]5月,南唐軍攻揚州,趙匡胤屯兵六合支援。揚州守將韓令坤懼而欲退,趙匡胤下令軍中:「揚州士兵過六合者,砍斷雙腿!」韓令坤才決心固守。[18]南唐又遣齊王李景達率兵支援,距離六合二十里處駐紮。諸將請主動攻擊,趙匡胤卻以逸待勞,俟南唐軍發動攻擊,方才領兵迎擊,南唐軍大敗,斬殺五千餘人,投江溺斃的不計其數。[19]戰後趙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度使。[2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4%B8%96%E5%AE%97)親征[南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94%90),大軍圍攻[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BF%E5%B7%9E_\(%E9%9A%8B%E6%9C%9D\))城(今[安徽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D%E7%9C%81)[六安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AE%89%E5%B8%82)[壽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BD%E7%B8%A3)),南唐駐紮一萬兵馬於[塗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7%E5%B1%B1)(今安徽省[蚌埠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A%8C%E5%9F%A0%E5%B8%82))下,停泊舟艦於[淮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AE%E6%B2%B3),世宗命趙匡胤往攻。3月,趙匡胤伏軍渦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80%E8%BF%9C%E5%8E%BF)東北),派遣一百餘名騎兵襲擊南唐軍營,交戰後佯敗逃遁,南唐軍追擊,至渦口而後周伏兵四起,南唐軍大敗,斬唐將[何延錫](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5%E5%BB%B6%E9%8C%AB\&action=edit\&redlink=1),奪得五十餘艘戰艦。[\[1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5)南唐另有十五萬援軍駐紮[清流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B5%81%E5%85%B3)(今安徽省[滁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81%E5%B7%9E%E5%B8%82))[\[1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6),趙匡胤受命征討,攻克清流關、滁州城,並生擒唐將[皇甫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7%94%AB%E6%9A%89)。[\[1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7)5月,南唐軍攻[揚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A%E5%B7%9E),趙匡胤屯兵六合支援。揚州守將[韓令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4%BB%A4%E5%9D%A4)懼而欲退,趙匡胤下令軍中:「揚州士兵過六合者,砍斷雙腿!」韓令坤才決心固守。[\[1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8)南唐又遣齊王[李景達](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99%AF%E9%81%94)率兵支援,距離六合二十里處駐紮。諸將請主動攻擊,趙匡胤卻以逸待勞,俟南唐軍發動攻擊,方才領兵迎擊,南唐軍大敗,斬殺五千餘人,投江溺斃的不計其數。[\[1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19)戰後趙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度使。[\[2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0))
957年初,世宗再度親征南唐,4月,駐紮紫金山,命趙匡胤率領禁軍殲滅壽州外圍南唐援軍,趙匡胤連拔數寨,斬獲三千餘人,並切斷南唐援軍通道,壽州因此無援,於是投降。還京後,趙匡胤因功加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然擔任殿前司都指揮使。年底,柴榮三征南唐,進攻濠州,城外有水灘環繞,南唐軍在其上設立柵欄防守,世宗遂命將士騎駱駝渡河,趙匡胤則領兵騎馬而渡,率先攻破南唐水寨,焚燒南唐戰艦七十餘艘,斬殺兩千餘人,攻陷濠州。[21]其後陸續攻陷泗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南唐江北之地盡為周有。隔年5月,趙匡胤改封忠武軍節度使。[2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1)其後陸續攻陷泗州(今安徽省[宿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BF%E5%B7%9E%E5%B8%82)[泗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7%E5%8E%BF))、楚州(今[江蘇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8%98%87%E7%9C%81)[淮安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AE%E5%AE%89%E5%B8%82)[淮陰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AE%E9%98%B4%E5%8C%BA)),南唐江北之地盡為周有。隔年5月,趙匡胤改封忠武軍節度使。[\[2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2))
959年3月,世宗北征契丹,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先期抵達瓦橋關(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守將姚內斌投降。[23]6月,世宗染病不適,命車駕回京。7月23日,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司都點檢,為殿前禁軍最高統帥。[24]27日,世宗因病駕崩,年僅七歲的梁王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改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2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4%E7%B8%A3)),守將[姚內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7%9A%E5%86%85%E6%96%8C)投降。[\[2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3)6月,世宗染病不適,命車駕回京。7月23日,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司[都點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9%BB%9E%E6%AA%A2),為殿前禁軍最高統帥。[\[2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4)27日,世宗因病駕崩,年僅七歲的梁王[柴宗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4%E5%AE%97%E8%A8%93)繼位為周恭帝,改[歸德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B8%E5%BE%B7%E8%BB%8D)[節度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F%80%E5%BA%A6%E4%BD%BF),檢校太尉。[\[2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5))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6)])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7)])
参见:陳橋兵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A9%8B%E5%85%B5%E8%AE%8A))
宋太祖點檢像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北方邊境鎮州(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守將急報,稱北漢與契丹合勢,聯兵入侵,周恭帝命趙匡胤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2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E%B6%E8%8E%8A%E5%B8%82)[正定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5%AE%9A%E5%8E%BF))、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A%E5%B7%9E%E5%B8%82))守將急報,稱北漢與契丹合勢,聯兵入侵,[周恭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4%E5%AE%97%E8%A8%93)命趙匡胤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2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6))
初二(2月1日),京城流言四起,謠傳大軍出征之日將策立都點檢做天子,士民不安,準備逃匿。[2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9%BB%9E%E6%AA%A2)做天子,士民不安,準備逃匿。[\[2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7))
初三(2月2日),趙匡胤率大軍自京城東北邊的愛景門出城,士卒紀律嚴明,民心稍安。[28]大軍當晚駐紮於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吳柏成(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將士們謀劃擁立趙匡胤為天子,由都押衙李處耘轉告供奉官都知趙光義,兩人隨即與歸德軍節度掌書記趙普商討。談論中,諸將突然闖入,眾說紛紜,趙普及趙光義以理勸退,諸將稍稍引去,不久又復趨集,露白刃要脅,趙普於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內應,將士們則環列於趙匡胤的大帳,等待天明。[2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8)大軍當晚駐紮於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吳柏成(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將士們謀劃擁立趙匡胤為天子,由都押衙[李處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99%95%E8%80%98)轉告供奉官都知[趙光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85%89%E7%BE%A9),兩人隨即與歸德軍節度掌書記[趙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6%99%AE)商討。談論中,諸將突然闖入,眾說紛紜,趙普及趙光義以理勸退,諸將稍稍引去,不久又復趨集,露白刃要脅,趙普於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內應,將士們則環列於趙匡胤的大帳,等待天明。[\[2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29))
初四(2月3日)清晨,趙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將士於大營四周鼓譟喧嘩,趙普及趙光義入帳稟告趙匡胤,趙匡胤驚起,披衣而出,將領們持兵器羅立於庭。趙匡胤不及說話,諸將士即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紛紛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堅拒,眾將士不聽,迫其上馬南行回京。趙匡胤見勢不可免,便攬轡對諸將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不然,我不當這個皇帝。」眾將皆下馬跪地說:「唯命是從!」趙匡胤便下令不得侵擾後周皇帝、太后及群臣,也不得擅自擄掠及搜刮府庫,違者族誅,眾將應諾。趙匡胤率大軍自仁和門入京城,下令將士解甲歸營,趙匡胤則回殿前都點檢公署,脫下黃袍。不久,眾將逼擁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樞密院事范質、參知樞密院事,尚書省右僕射王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刑部尚書魏仁浦至公署,迫其表態。范質等無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登崇元殿行禪讓禮,登基稱帝,建國號「大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3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83%E8%B3%AA)、參知樞密院事,尚書省右僕射[王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A%A5)、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刑部尚書[魏仁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D%8F%E4%BB%81%E6%B5%A6)至公署,迫其表態。范質等無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登崇元殿行禪讓禮,登基稱帝,建國號「大宋」,改元[建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9%9A%86),大赦天下。[\[3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0))
上述記載見於《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涑水記聞》等史書及筆記中,皆言趙匡胤是為眾所逼,被迫稱帝,事前並不知情。然而現代史家依史料記載之疑點及矛盾推論,普遍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幕僚所預謀策劃的軍事政變。[31][需要較佳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8F%B2)》、《[續資治通鑑長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8C%E8%B3%87%E6%B2%BB%E9%80%9A%E9%91%91%E9%95%B7%E7%B7%A8)》、《[涑水記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91%E6%B0%B4%E8%AE%B0%E9%97%BB)》等史書及筆記中,皆言趙匡胤是為眾所逼,被迫稱帝,事前並不知情。然而現代史家依史料記載之疑點及矛盾推論,普遍認為「[陳橋兵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A9%8B%E5%85%B5%E8%AE%8A)」是趙匡胤及其親信幕僚所預謀策劃的軍事政變。[\[3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1)\[[需要較佳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8F%AF%E4%BE%9B%E6%9F%A5%E8%AD%89#%E5%8F%AF%E7%96%91%E6%9D%A5%E6%BA%90)])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8)])
宋太祖蹴鞠圖
960年5月,昭義節度使李筠據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叛變,攻陷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並與北漢合兵,率眾南下。太祖遣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往討,又派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前往合兵,於長平之戰大敗李筠,斬殺三千餘人。6月,太祖決定親征,與石守信等將領會合,於澤州之南大敗李筠及北漢的三萬聯軍,三千餘名北漢援軍投降,宋軍將其全數坑殺。[32]李筠退守澤州城,宋軍隨即攻破澤州,李筠自焚而死。7月,宋軍兵圍潞州,李筠長子李守節舉城出降[33];同年(960年)10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據揚州叛變,太祖遣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王審琦、宣徽北院使李處耘、保信節度使宋偓率軍往討。11月,太祖再度親征,兵至大儀鎮(今江蘇省揚州市儀徵市),石守信遣使奏請太祖親臨觀看揚州城破,太祖隨即趕赴揚州城下,頃刻城破,李重進自焚而死,黨羽親信數百人皆搜捕斬殺。[3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AD%A0)據潞州(今[山西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8%A5%BF%E7%9C%81)[長治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6%B2%BB%E5%B8%82))叛變,攻陷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B%E5%9F%8E%E5%B8%82)),並與[北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C%A2)合兵,率眾南下。太祖遣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E%88%E4%BF%A1)、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87%B7%E5%BE%B7)往討,又派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95%E5%AE%B9%E5%BB%B6%E9%87%97)、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5%A8%E6%96%8C)前往合兵,於長平之戰大敗李筠,斬殺三千餘人。6月,太祖決定親征,與石守信等將領會合,於澤州之南大敗李筠及北漢的三萬聯軍,三千餘名北漢援軍投降,宋軍將其全數坑殺。[\[3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2)李筠退守澤州城,宋軍隨即攻破澤州,李筠自焚而死。7月,宋軍兵圍潞州,李筠長子[李守節](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AE%88%E7%AF%80\&action=edit\&redlink=1)舉城出降[\[3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3);同年(960年)10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87%8D%E9%80%B2)據[揚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A%E5%B7%9E)叛變,太祖遣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王審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AF%A9%E7%90%A6)、宣徽北院使李處耘、保信節度使[宋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81%93)率軍往討。11月,太祖再度親征,兵至大儀鎮(今[江蘇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8%98%87%E7%9C%81)[揚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A%E5%B7%9E%E5%B8%82)[儀徵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B%AA%E5%BE%81%E5%B8%82)),石守信遣使奏請太祖親臨觀看揚州城破,太祖隨即趕赴揚州城下,頃刻城破,李重進自焚而死,黨羽親信數百人皆搜捕斬殺。[\[3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4))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9)])
参见:杯酒釋兵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F%E9%85%92%E9%87%8B%E5%85%B5%E6%AC%8A))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0)])
964年,太祖下詔令州、郡所收稅賦,除地方日常行政經費外,其餘上繳中央,不得私留;置轉運使,掌管地方財政權,並檢查賦稅情形,以供上繳朝廷及地方支用[35]。轉運使設通判官,到任時核對帳簿,並得查考民情、官吏違法情事上報朝廷,有審計、監察之權,以此削弱地方財政權[36];太祖並下詔全國之茶、酒、鹽由國家專賣,官吏與百姓不得私自販售,最重處死[37],國家因此收入大增[38];太祖派兵滅亡後蜀後,為儲備錢財以應急之用,於宮中設置「封樁庫」,中央政府年度財政盈餘全數納入[39],並打算儲積至三、五十萬後,以這筆錢贖回遭后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不久即逝世,贖地一事無疾而終。[4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5)。轉運使設通判官,到任時核對帳簿,並得查考民情、官吏違法情事上報朝廷,有審計、監察之權,以此削弱地方財政權[\[3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6);太祖並下詔全國之茶、酒、鹽由國家專賣,官吏與百姓不得私自販售,最重處死[\[3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7),國家因此收入大增[\[3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8);太祖派兵滅亡[後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9C%80)後,為儲備錢財以應急之用,於宮中設置「封樁庫」,中央政府年度財政盈餘全數納入[\[3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39),並打算儲積至三、五十萬後,以這筆錢贖回遭[后晉高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6%95%AC%E7%91%AD)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95%E9%9B%B2%E5%8D%81%E5%85%AD%E5%B7%9E),但不久即逝世,贖地一事無疾而終。[\[4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0))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1)])
太祖於平定湖南後,下令於其地取消「支郡」,使原屬藩鎮節度使管轄之州、郡獨立,直屬中央,至宋太宗在位時,全國「支郡」全部廢除[41];有鑑於唐至五代的藩鎮之患,太祖以朝廷文臣出守地方,稱「權知軍州事」,執行州、郡之軍事權及行政權,並置「通判」為其副官[42],地方的民政、財政、司法等事務由知州及通判共同簽署始得施行,通判並得監察主官的不法及瀆職情事,上報朝廷,以此分割守臣之權。[4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在位時,全國「支郡」全部廢除[\[4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1);有鑑於[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C%9D)至[五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B%A3%E5%8D%81%E5%9C%8B)的藩鎮之患,太祖以朝廷文臣出守地方,稱「權知軍州事」,執行州、郡之軍事權及行政權,並置「通判」為其副官[\[4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2),地方的民政、財政、司法等事務由知州及通判共同簽署始得施行,通判並得監察主官的不法及瀆職情事,上報朝廷,以此分割守臣之權。[\[4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3))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2)])
962年4月,太祖下詔各地死刑案件須上報中央,由刑部複審,以杜絕藩鎮枉法殺人的惡習[44];963年1月,太祖下令每縣設置一「縣尉」,負責地方治安,剝奪原由鎮將任命親信任職之權,以此制衡鎮將,使其勢力僅限所駐城郭而已[45];973年8月,太祖下詔改各州「馬步院」為「司寇院」,設司寇參軍,選派新科及第進士與選人資序相當者擔任,剝奪藩鎮對地方一般案件的審判權,解決藩鎮武將審理案件時有法不遵的現象。[4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1%E9%83%A8)複審,以杜絕藩鎮枉法殺人的惡習[\[4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4);963年1月,太祖下令每縣設置一「縣尉」,負責地方治安,剝奪原由鎮將任命親信任職之權,以此制衡鎮將,使其勢力僅限所駐城郭而已[\[4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5);973年8月,太祖下詔改各州「馬步院」為「司寇院」,設司寇參軍,選派新科及第進士與選人資序相當者擔任,剝奪藩鎮對地方一般案件的審判權,解決藩鎮武將審理案件時有法不遵的現象。[\[4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6))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3)])
参见:杯酒釋兵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F%E9%85%92%E9%87%8B%E5%85%B5%E6%AC%8A))
宋太祖像
961年7月,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宴飲,酒過數巡後,對他們說:「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地位,所以對你們的恩德無日或忘。但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來得快樂,因此我每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等人問其故,太祖答說:「道理很簡單,皇帝這個位置,誰不願意坐呢?」眾將聽後十分惶恐,皆跪地磕頭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二心?」太祖說:「這話不對!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屬下貪圖富貴呢?一旦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眾將聽後皆涕泣磕頭說:「臣等愚昧無知,沒想到這些,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太祖說:「人生如同白駒過隙,晃眼即逝,所謂追求富貴之人,不過想多累積些金銀財寶,盡情享樂,使子孫不再貧乏而已。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藩鎮,買幾塊好地、幾間好房,為子孫留下永久的產業;多收些歌兒舞女,每日與她們飲酒取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約定聯姻,君臣之間,不相互猜疑,上下相安無事,這不是件好事嗎!」眾將皆下拜說:「陛下為臣等設想周到,是我們的再生父母。」隔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將領皆稱病請辭禁軍官職,太祖隨即批准,使其出鎮地方為節度使,所遺職缺不再補實。[4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E%88%E4%BF%A1)、[王審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AF%A9%E7%90%A6)等禁軍將領宴飲,酒過數巡後,對他們說:「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地位,所以對你們的恩德無日或忘。但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來得快樂,因此我每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等人問其故,太祖答說:「道理很簡單,皇帝這個位置,誰不願意坐呢?」眾將聽後十分惶恐,皆跪地磕頭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二心?」太祖說:「這話不對!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屬下貪圖富貴呢?一旦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眾將聽後皆涕泣磕頭說:「臣等愚昧無知,沒想到這些,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太祖說:「人生如同白駒過隙,晃眼即逝,所謂追求富貴之人,不過想多累積些金銀財寶,盡情享樂,使子孫不再貧乏而已。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藩鎮,買幾塊好地、幾間好房,為子孫留下永久的產業;多收些歌兒舞女,每日與她們飲酒取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約定聯姻,君臣之間,不相互猜疑,上下相安無事,這不是件好事嗎!」眾將皆下拜說:「陛下為臣等設想周到,是我們的再生父母。」隔日,[石守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E%88%E4%BF%A1)、[高懷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87%B7%E5%BE%B7)、[王審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AF%A9%E7%90%A6)、[張令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4%BB%A4%E9%93%8E)等將領皆稱病請辭禁軍官職,太祖隨即批准,使其出鎮地方為節度使,所遺職缺不再補實。[\[4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7))
969年12月,太祖在御花園與進京述職的地方藩臣宴飲,酒酣之際,從容說道:「你們都是國家的元勳宿將,長久在藩鎮做官,公務繁忙,這不是朕優禮賢士的本意。」鳳翔軍節度使王彥超上前奏道:「臣本來就無功勞勳績,卻久受皇恩榮寵,十分慚愧。如今臣已衰老,乞求陛下賜臣退休,歸老園田,這是臣最後的願望。」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將領卻仍競相自陳往昔攻戰之功勞及經歷之艱辛,太祖便說:「這是前代的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隔日,太祖下詔,免去其節度使職,授以「環衛官」[48]虛銜,留任京師,改以朝臣出守諸郡,徹底避免自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4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D%A6%E8%B6%85)上前奏道:「臣本來就無功勞勳績,卻久受皇恩榮寵,十分慚愧。如今臣已衰老,乞求陛下賜臣退休,歸老園田,這是臣最後的願望。」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8%A1%8C%E5%BE%B7)、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BE%9E%E7%BE%A9)、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9%87%8D%E8%B4%8A)、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5%BB%B7%E7%92%8B)等將領卻仍競相自陳往昔攻戰之功勞及經歷之艱辛,太祖便說:「這是前代的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隔日,太祖下詔,免去其節度使職,授以「環衛官」[\[4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8)虛銜,留任京師,改以朝臣出守諸郡,徹底避免自[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C%9D)末、[五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B%A3%E5%8D%81%E5%9C%8B)以來的[藩鎮割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A9%E9%8E%AE%E5%89%B2%E6%93%9A)問題。[\[4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49))
太祖鑑於五代時期藩鎮武將權力過重,以致國家混亂,建國後採取「重文抑武」政策,凡國家高階實權職位均由文官擔任,貶抑武官,以防籓鎮專權。[50]但有史家認為此政策使宋朝積貧積弱、軍力不振。[5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6%96%87%E6%8A%91%E6%AD%A6)」政策,凡國家高階實權職位均由文官擔任,貶抑武官,以防籓鎮專權。[\[5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0)但有史家認為此政策使宋朝積貧積弱、軍力不振。[\[5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1))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4)])
参见:北宋統一戰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E7%BB%9F%E4%B8%80%E6%88%98%E4%BA%89))
太祖初即帝位,便與宰相趙普「雪夜定策」,決定「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順序。[5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2))
荊南:962年10月,武平(湖南)節度使周行逢病逝,傳位予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衡州刺史張文表不服叛變,攻陷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周保權派楊師璠往討,並求援於荊南及宋。963年2月3日,太祖趁機派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樞密副使李處耘出兵湖南,討伐張文表,同時借道荊南。3月,楊師璠擊敗張文表,將其斬首。而荊南節度使高繼沖質疑宋軍借道意圖,便派人以犒師為名前往宋軍大營探查虛實。李處耘對使人熱情款待,卻暗中派數千騎兵急馳江陵,趁高繼沖出迎時佔據江陵城,高繼沖懼而投降,荊南割據政權滅亡。[5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8A%E5%8D%97):962年10月,[武平(湖南)節度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B9%B3%E7%AF%80%E5%BA%A6%E4%BD%BF)[周行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8%A1%8C%E9%80%A2)病逝,傳位予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4%BF%9D%E6%AC%8A),衡州刺史[張文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6%96%87%E8%A1%A8)不服叛變,攻陷潭州(今[湖南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9%96%E5%8D%97%E7%9C%81)[長沙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6%B2%99%E5%B8%82)),周保權派[楊師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5%B8%AB%E7%92%A0)往討,並求援於荊南及宋。963年2月3日,太祖趁機派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樞密副使李處耘出兵湖南,討伐張文表,同時借道荊南。3月,楊師璠擊敗張文表,將其斬首。而荊南節度使[高繼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7%B9%BC%E6%B2%96)質疑宋軍借道意圖,便派人以犒師為名前往宋軍大營探查虛實。李處耘對使人熱情款待,卻暗中派數千騎兵急馳江陵,趁高繼沖出迎時佔據江陵城,高繼沖懼而投降,[荊南割據政權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86%E6%B9%96%E4%B9%8B%E6%88%98)。[\[5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3))
湖南:張文表之亂雖平,宋軍仍繼續南下,武平節度使周保權派兵防禦。宋軍隨即於三江口(今湖南省岳陽市)大敗周保權軍,攻陷岳州,獲戰船七百餘艘,斬殺四千餘人。4月,於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以南擊潰周保權部屬張從富,都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大懼,焚燒城池,居民逃亡山谷。4月6日,宋軍攻入朗州,擒斬張從富,於寺院中俘獲周保權,湖南割據政權滅亡。[5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B9%B3%E7%AF%80%E5%BA%A6%E4%BD%BF):張文表之亂雖平,宋軍仍繼續南下,武平節度使周保權派兵防禦。宋軍隨即於三江口(今湖南省[岳陽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2%B3%E9%99%BD%E5%B8%82))大敗周保權軍,攻陷岳州,獲戰船七百餘艘,斬殺四千餘人。4月,於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B8%E5%BE%B7%E5%B8%82)[澧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E%A7%E5%8E%BF))以南擊潰周保權部屬[張從富](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B5%E5%BE%9E%E5%AF%8C\&action=edit\&redlink=1),都城[朗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97%E5%B7%9E)(今湖南省常德市)大懼,焚燒城池,居民逃亡山谷。4月6日,宋軍攻入朗州,擒斬張從富,於寺院中俘獲周保權,[湖南割據政權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86%E6%B9%96%E4%B9%8B%E6%88%98)。[\[5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4))
後蜀:964年12月8日,太祖下詔兵分兩路共六萬大軍討伐後蜀,北路軍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主帥、武信節度使崔彥進為副官、樞密副使王仁贍為監官,東路軍以寧江節度使劉光義為副官、樞密承旨曹彬為監官。後蜀皇帝孟昶則遣知樞密院事王昭遠禦敵。965年2月,劉光義於東路擊殺蜀將南光海,兵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後蜀夔州守將高彥儔的部將武守謙違令出戰,大敗而逃,宋軍趁亂入城,高彥儔力戰不敵,自焚而死,夔州淪陷,萬、施、開、忠、遂等五州相繼投降;後蜀軍主帥王昭遠率兵於北路迎戰王全斌,三戰三敗,退守劍門關(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2月4日,王全斌攻入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獲軍糧八十萬斛,不久轉往劍門關,大敗後蜀軍,俘虜蜀將王昭遠、趙崇韜,攻陷劍州。孟昶聞之大懼,決定遣使請降。2月11日,孟昶派使者至宋軍營前遞降書,後蜀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9C%80):964年12月8日,太祖下詔兵分兩路共六萬大軍討伐[後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9C%80),北路軍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5%A8%E6%96%8C)為主帥、武信節度使[崔彥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4%94%E5%BD%A6%E8%BF%9B)為副官、樞密副使[王仁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4%BB%81%E8%B4%8D)為監官,東路軍以寧江節度使[劉光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85%89%E7%BE%A9)為副官、樞密承旨[曹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BD%AC)為監官。後蜀皇帝[孟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6%98%B6)則遣知樞密院事[王昭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98%AD%E9%81%A0)禦敵。965年2月,劉光義於東路擊殺蜀將[南光海](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5%85%89%E6%B5%B7\&action=edit\&redlink=1),兵臨夔州(今[重慶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6%85%B6%E5%B8%82)[奉節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89%E8%8A%82%E5%8E%BF)東)。後蜀夔州守將[高彥儔](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D%A6%E4%BF%A6)的部將[武守謙](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6%E5%AE%88%E8%AC%99\&action=edit\&redlink=1)違令出戰,大敗而逃,宋軍趁亂入城,高彥儔力戰不敵,自焚而死,夔州淪陷,萬、施、開、忠、遂等五州相繼投降;後蜀軍主帥王昭遠率兵於北路迎戰王全斌,三戰三敗,退守[劍門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91%E9%97%A8%E5%85%B3)(今[四川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B7%9D%E7%9C%81)[廣元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5%85%83%E5%B8%82)[劍閣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D%E9%96%A3%E7%B8%A3))。2月4日,王全斌攻入[利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B7%9E)(今四川省[廣元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5%85%83%E5%B8%82)[利州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B7%9E%E5%8C%BA)),獲軍糧八十萬斛,不久轉往劍門關,大敗後蜀軍,俘虜蜀將王昭遠、[趙崇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B4%87%E9%9F%9C),攻陷劍州。孟昶聞之大懼,決定遣使請降。2月11日,孟昶派使者至宋軍營前遞降書,[後蜀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81%AD%E5%90%8E%E8%9C%80%E4%B9%8B%E6%88%98)。) 然而蜀地雖已收復,征蜀大軍卻在主帥王全斌等人的縱容下,任意燒殺劫掠、為非作歹。而王全斌與崔彥進、王仁贍等將領只知日夜飲酒作樂,不理軍務,以至軍紀弛廢,境內盜賊蜂起,蜀民苦不堪言。王全斌甚至剋扣太祖下令給投降蜀軍前往京城的路費,並多方騷擾,遂激成叛變,十萬叛軍推舉文州刺史全師雄為帥,攻陷彭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成都十縣及邛、蜀、眉、陵等十七州響應叛亂,四川大亂,成都與汴梁斷絕聞訊。直至967年初,蜀地之亂經歷兩年鎮壓後方才平定。[5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5%B8%AB%E9%9B%84)為帥,攻陷彭州(今四川省[成都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0%E9%83%BD%E5%B8%82)[彭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AD%E5%B7%9E%E5%B8%82)),成都十縣及邛、蜀、眉、陵等十七州響應叛亂,四川大亂,成都與汴梁斷絕聞訊。直至967年初,蜀地之亂經歷兩年鎮壓後方才平定。[\[5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5))
北漢:968年8月23日,北漢皇帝劉鈞逝世,養子劉繼恩繼位。9月10日,太祖命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領兵屯駐潞州,準備趁喪攻伐北漢,兩天後,命義軍節度使李繼勳領兵進入漢境,於洞過河擊敗北漢軍,斬殺二千餘人,獲戰馬五百匹,進圍北漢都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同時,北漢皇帝劉繼恩因與權臣郭無為政爭失敗而遭弒殺,劉繼恩胞弟劉繼元繼立皇帝,立即上表請求契丹出兵援救。11月,契丹援軍抵達,宋軍撤退,北漢軍趁機侵入宋境,擄掠居民而回。首次討伐北漢失利。[5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C%A2):968年8月23日,北漢皇帝[劉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9%88%9E)逝世,養子[劉繼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7%B9%BC%E6%81%A9)繼位。9月10日,太祖命客省使[盧懷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B%A7%E6%87%B7%E5%BF%A0)等二十二人領兵屯駐潞州,準備趁喪攻伐北漢,兩天後,命義軍節度使[李繼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BB%A7%E5%8B%8B)領兵進入漢境,於洞過河擊敗北漢軍,斬殺二千餘人,獲戰馬五百匹,進圍北漢都城[太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今[山西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8%A5%BF%E7%9C%81)[太原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E5%B8%82))。同時,北漢皇帝[劉繼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7%B9%BC%E6%81%A9)因與權臣[郭無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7%84%A1%E7%82%BA)政爭失敗而遭弒殺,劉繼恩胞弟[劉繼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7%B9%BC%E5%85%83)繼立皇帝,立即上表請求[契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91%E4%B8%B9)出兵援救。11月,契丹援軍抵達,宋軍撤退,北漢軍趁機侵入宋境,擄掠居民而回。首次討伐北漢失利。[\[5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6)) 969年2月26日,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等將領兵征伐北漢。3月1日,太祖下詔親征。3月7日,御駕自京城出發,大軍於十一天後到達潞州,因雨停駐。漢將劉繼業、馮進珂屯兵於團柏谷,遣偵騎往來巡邏,遭宋軍前鋒部隊擊敗,劉繼業等退回太原,宋軍遂包圍太原城。4月4日,潞州雨停,太祖率軍出發,六天後,抵達太原城下,下令於太原城外築長城牆,藉以圍困城池,絕其外援;又下令堵塞汾水,使之壅積,並於隔日決堤,水灌太原城,洪水從城門灌入城中,北漢派人緊急設置障礙填補,宋軍則頻射弓箭阻撓,使其無法施工,但不久即有成堆的草隨洪水漂流至決口處,使宋軍箭矢無法穿透,北漢便趁此堵住決口。宋軍久攻太原不下,將領多有死傷,加上部隊駐紮於甘草地上,正值盛暑大雨,疫疾橫生,將士多染病腹瀉,太常博士李光贊上奏建議退兵,趙普贊同,太祖便下令退兵。第二次討伐北漢亦失利。[5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BD%AC)、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9A%E8%BF%9B)等將領兵征伐北漢。3月1日,太祖下詔親征。3月7日,御駕自京城出發,大軍於十一天後到達潞州,因雨停駐。漢將[劉繼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7%BB%A7%E4%B8%9A)、[馮進珂](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E%E9%80%B2%E7%8F%82\&action=edit\&redlink=1)屯兵於團柏谷,遣偵騎往來巡邏,遭宋軍前鋒部隊擊敗,劉繼業等退回太原,宋軍遂包圍太原城。4月4日,潞州雨停,太祖率軍出發,六天後,抵達太原城下,下令於太原城外築長城牆,藉以圍困城池,絕其外援;又下令堵塞汾水,使之壅積,並於隔日決堤,水灌太原城,洪水從城門灌入城中,北漢派人緊急設置障礙填補,宋軍則頻射弓箭阻撓,使其無法施工,但不久即有成堆的草隨洪水漂流至決口處,使宋軍箭矢無法穿透,北漢便趁此堵住決口。宋軍久攻太原不下,將領多有死傷,加上部隊駐紮於甘草地上,正值盛暑大雨,疫疾橫生,將士多染病腹瀉,太常博士[李光贊](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85%89%E8%B4%8A\&action=edit\&redlink=1)上奏建議退兵,趙普贊同,太祖便下令退兵。第二次討伐北漢亦失利。[\[5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7))
南漢:征北漢失利後,太祖重拾「先南後北」策略。970年10月3日,詔令潭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道州刺史王繼勳等將率兵討伐南漢,圍攻賀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南漢皇帝劉鋹遣伍彥柔往援,遭宋軍擊潰,兵敗身死,賀州投降。隔年(971年)1月,宋軍進攻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擊破漢將李承渥的大象陣,攻陷韶州,並相繼攻克英州(今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雄州(今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南漢韶州刺史辛延渥派人勸劉鋹投降,劉鋹不從,下令準備十多艘船裝載金銀財寶及妃嬪宮女,將出海逃亡,卻遭宦官及衛士盜其船而開走,劉鋹大懼,遣使請降又不獲准,只得堅守。3月3日,宋軍擊斬漢將植廷曉,並火燒位於馬徑(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北)的南漢軍營柵,南漢軍大敗,主帥郭崇岳戰死。劉鋹聽聞兵敗,便縱火焚燒宮殿府庫,成為灰燼。隔日,劉鋹素服出降,南漢滅亡。[5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C%A2):征北漢失利後,太祖重拾「先南後北」策略。970年10月3日,詔令潭州防禦使[潘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D%98%E7%BE%8E)、朗州團練使[尹崇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9%E5%B4%87%E7%8F%82)、道州刺史[王繼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9%BC%E5%8B%B3)等將率兵討伐南漢,圍攻[賀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80%E5%B7%9E)(今[廣西壯族自治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8%A5%BF%E5%A3%AF%E6%97%8F%E8%87%AA%E6%B2%BB%E5%8D%80)[賀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80%E5%B7%9E%E5%B8%82))。南漢皇帝[劉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9%8B%B9)遣[伍彥柔](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D%E5%BD%A6%E6%9F%94)往援,遭宋軍擊潰,兵敗身死,賀州投降。隔年(971年)1月,宋軍進攻[韶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6%E5%B7%9E)(今[廣東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E7%9C%81)[韶關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6%E9%97%9C%E5%B8%82)),擊破漢將[李承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89%BF%E6%B8%A5)的大象陣,攻陷韶州,並相繼攻克英州(今廣東省[清遠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9%81%A0%E5%B8%82)[英德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BE%B7%E5%B8%82))、雄州(今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9%9B%84%E5%B8%82)),南漢韶州刺史[辛延渥](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9B%E5%BB%B6%E6%B8%A5\&action=edit\&redlink=1)派人勸劉鋹投降,劉鋹不從,下令準備十多艘船裝載金銀財寶及妃嬪宮女,將出海逃亡,卻遭宦官及衛士盜其船而開走,劉鋹大懼,遣使請降又不獲准,只得堅守。3月3日,宋軍擊斬漢將[植廷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4%8D%E5%BB%B7%E6%99%93),並火燒位於馬徑(今廣東省[佛山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5%B1%B1%E5%B8%82)[南海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5%B7%E5%8D%80)西北)的南漢軍營柵,南漢軍大敗,主帥[郭崇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B4%87%E5%B2%B3)戰死。劉鋹聽聞兵敗,便縱火焚燒宮殿府庫,成為灰燼。隔日,劉鋹素服出降,[南漢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81%AD%E5%8D%97%E6%B1%89%E4%B9%8B%E6%88%98)。[\[5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8))
南唐:974年10月9日,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將率兵赴荊南,隔日又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等將也赴荊南屯駐。11月4日,曹彬等將領兵出發荊南,直往南唐國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太祖同時命吳越王錢俶合擊南唐,策應宋軍。11月21日,曹彬攻陷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並陸續攻下銅陵、當塗、蕪湖,進逼采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12月9日,宋軍於采石磯擊敗南唐二萬大軍,俘獲一千餘人、戰馬三百餘匹。太祖隨即下令將先前已製成的浮橋自石牌(今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移至采石磯裝纜,三日而成,宋軍因此渡過長江。隔年(975年)3月2日,曹彬率軍圍攻金陵。南唐皇帝李煜下令戒嚴,並數次派遣使者徐鉉、周惟簡前往宋都汴梁請求暫緩進攻,太祖不許,徐鉉便陳述南唐國主無罪,與太祖反覆辯論,太祖大怒說:「不用再說了,我也知道南唐無罪,但天下本歸一家,臥榻之側,怎能容許其他人鼾睡呢!」976年元旦,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請降,南唐滅亡。[59]南唐昭武军节度留后卢绛退保宣州、杀歙州刺史龚慎仪,据歙州继续抵抗,被宋太祖劝降。南唐将领胡则据江州继续抗宋直至四月城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94%90):974年10月9日,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BD%AC)等將率兵赴荊南,隔日又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D%98%E7%BE%8E)等將也赴荊南屯駐。11月4日,曹彬等將領兵出發荊南,直往南唐國都金陵(今[江蘇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8%98%87%E7%9C%81)[南京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B8%82))。太祖同時命[吳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8%B6%8A%E5%9C%8B)王[錢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C%A2%E4%BF%B6)合擊南唐,策應宋軍。11月21日,曹彬攻陷[池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0%E5%B7%9E)(今[安徽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D%E7%9C%81)[池州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0%E5%B7%9E%E5%B8%82)),並陸續攻下銅陵、當塗、蕪湖,進逼[采石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7%E7%9F%B3%E7%A3%AF)(今安徽省[馬鞍山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9%9E%8D%E5%B1%B1%E5%B8%82)西)。12月9日,宋軍於采石磯擊敗南唐二萬大軍,俘獲一千餘人、戰馬三百餘匹。太祖隨即下令將先前已製成的浮橋自石牌(今安徽省[安慶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6%85%B6%E5%B8%82)[懷寧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80%E5%AE%81%E5%8E%BF)[石牌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C%E9%95%87_\(%E6%80%80%E5%AE%81%E5%8E%BF\)))移至采石磯裝纜,三日而成,宋軍因此渡過[長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6%B1%9F)。隔年(975年)3月2日,曹彬率軍圍攻金陵。南唐皇帝[李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85%9C)下令戒嚴,並數次派遣使者[徐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9%93%89)、[周惟簡](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1%A8%E6%83%9F%E7%B0%A1\&action=edit\&redlink=1)前往宋都汴梁請求暫緩進攻,太祖不許,徐鉉便陳述南唐國主無罪,與太祖反覆辯論,太祖大怒說:「不用再說了,我也知道南唐無罪,但天下本歸一家,臥榻之側,怎能容許其他人鼾睡呢!」976年元旦,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請降,[南唐滅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81%AD%E5%8D%97%E5%94%90%E4%B9%8B%E6%88%98)。[\[5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59)南唐昭武军节度留后[卢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2%E7%BB%9B)退保宣州、杀歙州刺史[龚慎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9A%E6%85%8E%E4%BB%AA),据歙州继续抵抗,被宋太祖劝降。南唐将领[胡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5%88%99_\(%E5%8D%97%E5%94%90\))据江州继续抗宋直至四月城破。)
太祖逝世後,太宗逼迫吳越王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閩南)陳洪進於978年納土歸降,並於隔年(979年)發兵滅亡北漢,宋朝至此統一除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等地外的汉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逼迫吳越王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閩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BA%90%E8%BB%8D%E7%AF%80%E5%BA%A6%E4%BD%BF)[陳洪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4%AA%E9%80%B2)於978年納土歸降,並於隔年(979年)發兵滅亡北漢,宋朝至此統一除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等地外的汉地。)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5)])
参见:宋太宗、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燭影斧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AD%E5%BD%B1%E6%96%A7%E8%81%B2)和[金匱之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8C%B1%E4%B9%8B%E7%9B%9F))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於皇宮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予諡「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三弟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開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AF%B6)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於皇宮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予諡「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三弟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A4%AA%E5%AE%97)。)
977年5月15日,靈柩奉葬永昌陵。1008年9月3日,宋真宗趙恆加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6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8%E6%98%8C%E9%99%B5)。1008年9月3日,[宋真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9C%9F%E5%AE%97)趙恆加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6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0))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6)])
参见:燭影斧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AD%E5%BD%B1%E6%96%A7%E8%81%B2))
依據北宋中期由文瑩和尚所著《續湘山野錄》的記載,趙匡胤發跡前曾與一名道士來往,常相約飲酒至醉。一次醉酒後,道士以吟唱預言趙匡胤將當皇帝,醒後卻推說酒醉胡言。趙匡胤稱帝後兩人再也沒相見。十六年後的開寶九年(976年)上巳節,趙匡胤至西沼行祓禊禮,道士坐於岸邊樹蔭下,對趙匡胤說:「別來無恙。」趙匡胤大喜,即請至後宮飲酒歡續。趙匡胤說:「我想請你預測一事以久,無他事,我還有幾年壽命?」道士說:「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氣晴朗,就可延續十二年[61];否則,即當從速安排後事。」當日夜,趙匡胤登太清閣觀象,天氣先晴朗而後轉惡,驟下大雪。趙匡胤急忙下閣傳令開皇宮端門,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於內寢對坐飲酒,並屏去所有宦官、宮女。內侍們遙見寢室燭影下,趙光義時而起座離席,露出不可勝之情狀。兩人喝完已是午夜時分,室外積雪已達數寸,趙匡胤拿柱斧戳雪,一邊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接著就寬衣就寢,鼾聲如雷。當晚,趙光義留宿宮中。天將五更,寢室周圍寂靜無聲,趙匡胤駕崩,享年四十九歲。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62]](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7%91%A9%E5%92%8C%E5%B0%9A\&action=edit\&redlink=1)所著《續湘山野錄》的記載,趙匡胤發跡前曾與一名道士來往,常相約飲酒至醉。一次醉酒後,道士以吟唱[預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0%90%E8%A8%80)趙匡胤將當皇帝,醒後卻推說酒醉胡言。趙匡胤稱帝後兩人再也沒相見。十六年後的開寶九年(976年)[上巳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B7%B3%E7%AF%80),趙匡胤至[西沼](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B2%BC\&action=edit\&redlink=1)行[祓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3%E7%A6%8A)禮,道士坐於岸邊樹蔭下,對趙匡胤說:「別來無恙。」趙匡胤大喜,即請至後宮飲酒歡續。趙匡胤說:「我想請你預測一事以久,無他事,我還有幾年壽命?」道士說:「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氣晴朗,就可延續十二年[\[6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1);否則,即當從速安排後事。」當日夜,趙匡胤登太清閣觀象,天氣先晴朗而後轉惡,驟下大雪。趙匡胤急忙下閣傳令開皇宮[端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AF%E9%96%80),召[晉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9%E7%8E%8B)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於內寢對坐飲酒,並屏去所有宦官、宮女。內侍們遙見寢室燭影下,趙光義時而起座離席,露出不可勝之情狀。兩人喝完已是午夜時分,室外積雪已達數寸,趙匡胤拿柱斧戳雪,一邊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接著就寬衣就寢,鼾聲如雷。當晚,趙光義留宿宮中。天將五更,寢室周圍寂靜無聲,趙匡胤駕崩,享年四十九歲。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6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2))
北宋史家司馬光所著《涑水記聞》則記載趙匡胤逝世後,宋皇后急派宦官王繼恩傳召趙匡胤第四子,即秦王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逕至趙光義府邸通報趙匡胤死訊,並催其盡速進宮即位。趙光義猶豫不定,王繼恩則說:「事情拖久就被他人搶先了。」於是趙光義趁夜踏雪入宮,進入寢殿。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已歸,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來了。」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先是驚愕,隨即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官家[63]了。」趙光義則涕泣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6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6%AC%E5%85%89)所著《[涑水記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91%E6%B0%B4%E8%AE%B0%E9%97%BB)》則記載趙匡胤逝世後,[宋皇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D%E7%AB%A0%E7%9A%87%E5%90%8E)急派宦官[王繼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9%BC%E6%81%A9)傳召趙匡胤第四子,即秦王[趙德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BE%B7%E8%8A%B3)進宮,王繼恩卻逕至趙光義府邸通報趙匡胤死訊,並催其盡速進宮即位。趙光義猶豫不定,王繼恩則說:「事情拖久就被他人搶先了。」於是趙光義趁夜踏雪入宮,進入寢殿。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已歸,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來了。」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先是驚愕,隨即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官家[\[6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3)了。」趙光義則涕泣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6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4))
南宋史家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採信上述二說,只將趙匡胤語「好做,好做」改為「好為之」,道士則有姓名曰「張守真」,且言趙光義當晚並無於宮中留宿。[65]李燾於書中引北宋史家蔡惇直的筆記,也有與《續湘山野錄》相似的記載。[6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AE%8B)史家[李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84%98_\(%E5%AE%8B\))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8C%E8%B3%87%E6%B2%BB%E9%80%9A%E9%91%91%E9%95%B7%E7%B7%A8)》採信上述二說,只將趙匡胤語「好做,好做」改為「好為之」,道士則有姓名曰「張守真」,且言趙光義當晚並無於宮中留宿。[\[6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5)李燾於書中引北宋史家蔡惇直的筆記,也有與《續湘山野錄》相似的記載。[\[6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6))
依據上述疑點,加上史書中其他記載(如趙匡胤之死已有人先行預料[67]),便有趙匡胤是被趙光義謀殺之說。[6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7)),便有趙匡胤是被趙光義謀殺之說。[\[6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8))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8C%A1%E8%83%A4\&action=edit\§ion=17)])
趙光義表示:961年母親杜太后病危,召趙普入宮接受遺命。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何能取得天下嗎?」趙匡胤泣不能答。杜太后說:「我是老死,哭也沒用,我正要跟你說大事,怎麼只是一直哭呢?」於是再問一遍。趙匡胤說:「都是祖上和太后積德所致。」杜太后說:「不對。是因為柴家讓孩童當皇帝,人心不服所致。如果後周有年長的君主,你能得到江山嗎?你和趙光義都是我親生的,你死後應將皇位傳給弟弟。天下之大、事務繁重,能立一個年長的君主來治理,這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叩頭涕泣說:「一定遵照母后的教誨。」杜太后便對趙普說:「你將我剛才講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趙普即於太后床前寫成誓書,並於末尾寫上「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命謹慎的宮人保管。[6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D%E6%86%B2%E5%A4%AA%E5%90%8E)病危,召[趙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6%99%AE)入宮接受遺命。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何能取得天下嗎?」趙匡胤泣不能答。杜太后說:「我是老死,哭也沒用,我正要跟你說大事,怎麼只是一直哭呢?」於是再問一遍。趙匡胤說:「都是祖上和太后積德所致。」杜太后說:「不對。是因為柴家讓孩童當皇帝,人心不服所致。如果後周有年長的君主,你能得到江山嗎?你和趙光義都是我親生的,你死後應將皇位傳給弟弟。天下之大、事務繁重,能立一個年長的君主來治理,這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叩頭涕泣說:「一定遵照母后的教誨。」杜太后便對趙普說:「你將我剛才講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趙普即於太后床前寫成誓書,並於末尾寫上「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命謹慎的宮人保管。[\[6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69))
上述記載如屬實,則趙光義繼任皇位即有合法性及正當性。然而有學者指出諸多疑點:如此誓為真,則何以不在趙光義即位之初公布,而是等到981年10月才由趙普以「密奏」的方式啟奏趙光義,乃開金匱查驗屬實,前後竟隱瞞「太后遺詔」五年之久[70];記載內容所言皇位須「兄終弟及」是因杜太后擔心趙匡胤諸子皆幼,不足以坐穩江山,但趙匡胤死時,其次子趙德昭二十六歲,四子趙德芳十八歲,皆非幼弱,遺詔前提不復存在;記載來源《太祖實錄》經趙光義多次修改,已非原貌,而修改前的舊版則未有此記載,顯有杜撰之嫌[71];據《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書記載,杜太后本意為趙匡胤死後,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義,再傳給四弟趙廷美,最終傳回給趙匡胤次子趙德昭。[72]然而修改後的新版《太祖實錄》只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記載,且相關當事人竟於短時間內逐一逝世(979年,趙德昭自殺;981年,趙德芳猝死;984年,趙廷美遭貶,憂悸而死)。史學界即因前述疑點而有「金匱之盟」是趙普為取得趙光義信任、重得相位而杜撰「太后遺詔」的說法。[73]加上趙光義不逾年而改元(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即977年1月14日改「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74],也有學者據此認為趙光義因弒兄奪位而心虛,不等過年即倉促改元,欲使其繼位成為既定事實。[7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0);記載內容所言皇位須「兄終弟及」是因杜太后擔心趙匡胤諸子皆幼,不足以坐穩江山,但趙匡胤死時,其次子[趙德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BE%B7%E6%98%AD)二十六歲,四子趙德芳十八歲,皆非幼弱,遺詔前提不復存在;記載來源《太祖實錄》經趙光義多次修改,已非原貌,而修改前的舊版則未有此記載,顯有杜撰之嫌[\[7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1);據《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書記載,杜太后本意為趙匡胤死後,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義,再傳給四弟[趙廷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BB%B7%E7%BE%8E),最終傳回給趙匡胤次子趙德昭。[\[7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2)然而修改後的新版《太祖實錄》只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記載,且相關當事人竟於短時間內逐一逝世(979年,趙德昭自殺;981年,趙德芳猝死;984年,趙廷美遭貶,憂悸而死)。史學界即因前述疑點而有「[金匱之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8C%B1%E4%B9%8B%E7%9B%9F)」是趙普為取得趙光義信任、重得相位而杜撰「太后遺詔」的說法。[\[7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3)加上趙光義不逾年而改元(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即977年1月14日改「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9%B3%E8%88%88%E5%9C%8B)元年」)[\[7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4),也有學者據此認為趙光義因弒兄奪位而心虛,不等過年即倉促改元,欲使其繼位成為既定事實。[\[7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8C%A1%E8%83%A4#cite_note-75))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
参与黄巢之亂失利後降唐,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在軍閥混戰中消滅秦宗權、朱瑄、時溥等對手,控制了河南和山東,後入關中擊敗李茂貞,將唐昭宗劫持到洛陽,又弑昭宗改立唐哀帝。公元907年废哀帝並称帝,建立后梁,改名朱晃。最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59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B7%A2%E4%B9%8B%E4%BA%82)失利後降唐,[唐僖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83%96%E5%AE%97)賜名**朱全忠**,在軍閥混戰中消滅秦宗權、朱瑄、時溥等對手,控制了河南和山東,後入關中擊敗[李茂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8C%82%E8%B2%9E),將[唐昭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8%AD%E5%AE%97)劫持到洛陽,又弑昭宗改立[唐哀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93%80%E5%B8%9D)。公元907年废哀帝並称帝,建立[后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6%A2%81),改名**朱晃**。最後為三子[朱友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7%8F%AA)所殺,終年59歲。)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6%B8%A9\&action=edit\§ion=1)])
朱溫出生于大中六年(852年)12月5日,是家中第三子,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朱溫父親朱誠是個私塾教師,通達《五經》並講授之,人稱「朱五經」。朱溫年幼喪父,年少时是一個游手好閒、不务正业的无赖。[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5%B7%9E)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D%E7%9C%81)[砀山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0%80%E5%B1%B1%E5%8E%BF))人。朱溫父親[朱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8%AA%A0_\(%E5%94%90%E6%9C%9D\))是個[私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81%E5%A1%BE)教師,通達《[五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7%B6%93)》並講授之,人稱「朱五經」。朱溫年幼喪父,年少时是一個游手好閒、不务正业的[无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0%E8%B5%96)。[\[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1))
乾符四年(877年)朱溫参加黃巢軍,反抗朝廷,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大将。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同州防御使,率军攻打河中。由于受陷害,幾近滅亡,于是叛变降唐,投歸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唐僖宗任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並赐名“全忠”。中和三年(883年)又被授以宣武軍節度使,随后击败黄巢。龍紀元年(889年)斬黃巢餘部蔡州節度使秦宗權,被封為東平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BE%E7%AC%A6)四年(877年)朱溫参加[黃巢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B7%A2%E4%B9%8B%E4%BA%82),反抗朝廷,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大将。[大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D%90)政权建立后,任[同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5%B7%9E)防御使,率军攻打[河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4%B8%AD)。由于受陷害,幾近滅亡,于是叛变降唐,投歸河中節度使[王重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87%8D%E6%A6%AE)。[唐僖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83%96%E5%AE%97)任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並赐名“全忠”。[中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2%8C_\(%E5%94%90%E6%9C%9D\))三年(883年)又被授以[宣武軍節度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3%E6%AD%A6%E5%86%9B%E8%8A%82%E5%BA%A6%E4%BD%BF),随后击败[黄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5%B7%A2)。[龍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7%B4%80)元年(889年)斬黃巢餘部[蔡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B7%9E_\(%E9%9A%8B%E6%9C%9D\))節度使[秦宗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E%97%E6%AC%8A),被封為**東平王**。)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6%B8%A9\&action=edit\§ion=2)])
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駕。韓全誨不得已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進攻鳳翔,鳳翔食盡待援。天復三年(903年),節度使李茂貞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不久朱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神策軍,完全控制皇室。天復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天祐元年(904年),朱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壬寅夜,指使朱友恭、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等人殺昭宗,另立其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杀死哀帝最年长的九个兄弟,并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殺盡杀宰相裴樞、崔遠等朝臣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年末,预备篡位称帝,让宰相柳璨、蒋玄晖谋划受九锡,蒋玄晖与太常卿張廷範认为天下未定不可过急,朱全忠不悦。宣徽副使蒋殷、赵殷衡素与蒋玄晖、张廷範不和,趁机诬告他们与柳璨对何太后盟誓复唐,朱全忠怒,遣使杀蒋玄晖,密令蒋殷、赵殷衡在积善宫缢杀何太后,迫哀帝下诏称太后系秽乱宫闱自杀谢罪,追废为庶人,停新年郊礼。又贬杀柳璨、张廷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8%AD%E5%AE%97)被[宦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6%E5%AE%98)[韓全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5%85%A8%E8%AA%A8)[幽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D%E7%A6%81),宰相[崔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4%94%E8%83%A4)乃召朱全忠救駕。韓全誨不得已投靠[鳳翔節度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7%A4%E7%BF%94%E8%8A%82%E5%BA%A6%E4%BD%BF)[李茂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8C%82%E8%B2%9E),朱全忠進攻鳳翔,鳳翔食盡待援。天復三年(903年),節度使李茂貞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5%AE%89)。不久朱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神策軍,完全控制皇室。天復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天祐元年(904年),朱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9%99%BD),八月壬寅夜,指使[朱友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6%81%AD)、[氏叔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8F%E5%8F%94%E7%90%AE)、[枢密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A2%E5%AF%86%E4%BD%BF)[蒋玄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8B%E7%8E%84%E6%99%96)等人殺昭宗,另立其子[李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93%80%E5%B8%9D)為帝,是為[唐哀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93%80%E5%B8%9D)。天祐二年(905年),杀死哀帝最年长的九个兄弟,并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殺盡杀宰相[裴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3%B4%E6%A8%9E)、[崔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4%94%E9%81%A0_\(%E5%94%90%E6%9C%9D\))等朝臣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9%A6%AC%E9%A9%9B%E4%B9%8B%E7%A6%8D)”。年末,预备篡位称帝,让宰相[柳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3%E7%92%A8)、蒋玄晖谋划受[九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9%94%A1),蒋玄晖与太常卿[張廷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BB%B7%E7%AF%84)认为天下未定不可过急,朱全忠不悦。宣徽副使[蒋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8B%E6%AE%B7)、[赵殷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6%AE%B7%E8%A1%A1)素与蒋玄晖、张廷範不和,趁机诬告他们与柳璨对[何太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AF%E5%96%84%E5%A4%AA%E5%90%8E)盟誓复唐,朱全忠怒,遣使杀蒋玄晖,密令蒋殷、赵殷衡在积善宫缢杀何太后,迫哀帝下诏称太后系秽乱宫闱自杀谢罪,追废为[庶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6%E6%B0%91),停新年郊礼。又贬杀柳璨、张廷範。)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6%B8%A9\&action=edit\§ion=3)])
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開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封李柷為濟陰王,次年又殺李柷,自此唐朝結束289年名義的統治。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法之外不得妄有科配,并曾因侄子朱友谅不恤灾民却进献瑞麦怒罢其官;但亦因連年戰事,民不聊生,開平四年(910年)發生柏鄉之戰并战败。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珪刺杀,终年59岁,在位6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B9%B3_\(%E5%B9%B4%E8%99%9F\))元年(907年)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開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B0%81),国号为“梁”,史称“[后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6%A2%81)”,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封李柷為濟陰王,次年又殺李柷,自此唐朝結束289年名義的統治。在位時頗重視[農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B2%E6%A5%AD)發展,下令[兩稅法](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7%A8%85%E6%B3%95)之外不得妄有科配,并曾因侄子[朱友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8%AB%92)不恤灾民却进献瑞麦怒罢其官;但亦因連年戰事,民不聊生,開平四年(910年)發生[柏鄉之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9%84%89%E4%B9%8B%E6%88%B0)并战败。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7%8F%AA)刺杀,终年59岁,在位6年。)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6%B8%A9\&action=edit\§ion=4)])
朱友珪將朱溫的遺體用破帳裹起埋在寢宮地下,秘不發喪[2],矯詔殺害朱友文後登基,將朱溫的遺體挖出改葬[3]。後梁滅亡後,后唐莊宗下詔誅殺朱溫子孫[4],拆除後梁宗廟,追廢朱溫和朱友貞為庶人,並拆毀朱溫墳墓的殿宇[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2),矯詔殺害[朱友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6%96%87)後登基,將朱溫的遺體挖出改葬[\[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3)。後梁滅亡後,[后唐莊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5%94%90%E5%BA%84%E5%AE%97)下詔誅殺朱溫子孫[\[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4),拆除後梁宗廟,追廢朱溫和[朱友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F%8B%E8%B2%9E)為庶人,並拆毀朱溫墳墓的殿宇[\[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5)。)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6%B8%A9\&action=edit\§ion=5)])
后唐莊宗:“逆溫碭山傭隸,巢孽餘凶。當僖宗奔播之初,我太祖掃平之際,束身泥首,請命牙門,包藏奸詐之心,惟示婦人之態。”[6]“聖朝以方切招懷,顯行恩渥,使從賊將,委以齊壇,錫全忠之嘉名,居夷門之重地。爾後連侵四鎮,疊擁雙旌,非聖朝恩澤不深,非聖朝有負此賊,而乃結連奸逆,攻逼河岐,謀害近臣,劫遷鑾輅,終成大逆。遂弑昭皇,殺戮宗枝,逼辱妃後,萬民相顧而節淚,百辟飲恨以吞聲。以致神堯萬代之基,陷入碭山豎子之手,人祇痛恨,天地慘傷。”[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5%94%90%E5%BA%84%E5%AE%97):“逆溫碭山傭隸,巢孽餘凶。當僖宗奔播之初,我太祖掃平之際,束身泥首,請命牙門,包藏奸詐之心,惟示婦人之態。”[\[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6)“聖朝以方切招懷,顯行恩渥,使從賊將,委以齊壇,錫全忠之嘉名,居夷門之重地。爾後連侵四鎮,疊擁雙旌,非聖朝恩澤不深,非聖朝有負此賊,而乃結連奸逆,攻逼河岐,謀害近臣,劫遷鑾輅,終成大逆。遂弑昭皇,殺戮宗枝,逼辱妃後,萬民相顧而節淚,百辟飲恨以吞聲。以致神堯萬代之基,陷入碭山豎子之手,人祇痛恨,天地慘傷。”[\[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B8%A9#cite_note-7))
毛泽东:“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B%E6%B3%BD%E4%B8%9C):“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6%93%8D)略同,而狡猾过之。”)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杨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灭南陈的名將,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9D%96\&action=edit\§ion=1)])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9D%96\&action=edit\§ion=2)])
李靖
李靖年輕時姿貌瑰偉。隋煬帝時代,年僅26岁的李靖就擔任長安功曹(掌管人事,相当于縣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举行科举考试,他考中及第,被任命为汲县、安阳、三原三县县令,考绩连续被评为最优,深獲尚书左僕射(左相)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的賞識。大业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线,調任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与李渊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四方之志”(即拥兵自立之意圖),于是伪装成囚徒,並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煬帝密告。结果走到长安的时候,因兵荒马乱不能前行,滞留在那裏。李淵自晋阳起兵后,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并将其召入幕府,充做三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8B%E7%85%AC%E5%B8%9D)時代,年僅26岁的李靖就擔任[長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5%AE%89%E7%B8%A3)[功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9F%E6%9B%B9_\(%E5%AE%98%E5%90%8D\))(掌管人事,相当于縣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举行科举考试,他考中及第,被任命为[汲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B2%E7%B8%A3)、[安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9%98%B3%E5%8E%BF)、[三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E%9F%E5%8E%BF)三县县令,考绩连续被评为最优,深獲[尚书左僕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9A%E4%B9%A6%E4%BB%86%E5%B0%84)(左相)[楊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7%B4%A0)、[吏部尚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F%E9%83%A8%E5%B0%9A%E6%9B%B8)[牛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5%BC%98)的賞識。[大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4%B8%9A_\(%E5%B9%B4%E5%8F%B7\))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线,調任[馬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9%82%91%E9%83%A1)[郡丞](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3%A1%E4%B8%9E\&action=edit\&redlink=1),在[李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B8%8A)帐下和[突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A%81%E5%8E%A5%E6%B1%97%E5%9B%BD)作战。与李渊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四方之志”(即拥兵自立之意圖),于是伪装成囚徒,並前往[江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9%83%BD),准备向[隋煬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8B%E7%85%AC%E5%B8%9D)密告。结果走到[长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5%AE%89)的时候,因兵荒马乱不能前行,滞留在那裏。李淵自[晋阳起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B%E9%98%B3%E8%B5%B7%E5%85%B5)后,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世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4%B8%96%E6%B0%91)勸父親赦免李靖,并将其召入[幕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95%E5%BA%9C_\(%E4%B8%AD%E5%9C%8B\)),充做三衛。)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9D%96\&action=edit\§ion=3)])
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地盘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后,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大造战舰,训练水军。唐高祖以李孝恭未更戎旅,将三军之任委托给李靖。唐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二千多艘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前来救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9%93%A3)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地盘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后,任命[李孝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D%9D%E6%81%AD)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大造战舰,训练[水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5%B8%AB)。唐高祖以李孝恭未更戎旅,将三军之任委托给李靖。唐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4%B0%E4%B8%96%E5%BA%B7\&action=edit\&redlink=1)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李孝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D%9D%E6%81%AD)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二千多艘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9%93%A3)部将[文士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A3%AB%E5%BC%98\&action=edit\&redlink=1)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前来救援。)
九月,唐高祖下令大举进攻萧梁。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击萧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6%A2%81)。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1%97)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4%B0%E4%B8%96%E5%BA%B7\&action=edit\&redlink=1)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6%B3%95%E6%98%8E)出夏口道,击[萧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9%93%A3)。)
貞觀元年(627年),官拜刑部尚書,賜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年),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轉任兵部尚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9E%E8%A7%80)元年(627年),官拜[刑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1%E9%83%A8)尚書,賜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年),兼任[檢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A%A2%E6%A0%A1)[中書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B%B8%E4%BB%A4)。貞觀三年(629年),轉任[兵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B5%E9%83%A8)尚書。)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9D%96\&action=edit\§ion=4)])
主条目: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和阴山之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BB%85%E6%9D%B1%E3%80%81%E8%A5%BF%E7%AA%81%E5%8E%A5%E4%B9%8B%E6%88%B0)和[阴山之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5%B1%B1%E4%B9%8B%E6%88%98))
《說唐演義全傳》插圖,李藥師
唐初,東突厥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年),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冬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實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7%AA%81%E5%8E%A5)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年),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冬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0%A1%E5%88%A9%E5%8F%AF%E6%B1%97)的牙帳所在地[定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A%E8%A5%84),頡利北撤[鐵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3%81%E5%B1%B1)。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0%E5%B1%B1),斬[義成公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A9%E6%88%90%E5%85%AC%E4%B8%BB),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99%B5)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8%E5%A5%B4),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實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
[编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9D%96\&action=edit\§ion=5)])
主条目:唐击吐谷浑之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87%BB%E5%90%90%E8%B0%B7%E6%B5%91%E4%B9%8B%E6%88%98))
李靖肖像
貞觀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如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採納侯君集之議,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為衛國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90%E8%B0%B7%E6%B8%BE)王[慕容伏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95%E5%AE%B9%E4%BC%8F%E5%85%81)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如[突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A%81%E5%8E%A5%E6%B1%97%E5%9B%BD)、[契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91%E8%8B%BE))聯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採納[侯君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E%AF%E5%90%9B%E9%9B%86)之議,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4%A7%E4%BA%AE)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81%E9%80%A3%E5%B1%B1)的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6%B5%B7%E6%B9%96)西),[李道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81%93%E5%AE%97)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6%B5%B7%E7%9C%81)[苦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A6%E6%B5%B7_\(%E9%9D%92%E6%B5%B7%E7%9C%81\)))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BC%E7%91%AA%E5%8D%BF%E5%B1%B1))追至[且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4%E6%9C%AB%E5%9C%8B)(今屬[新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96%86%E7%BB%B4%E5%90%BE%E5%B0%94%E8%87%AA%E6%B2%BB%E5%8C%BA)),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95%E5%AE%B9%E9%A0%86)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為衛國公。)
主条目:唐太宗征討高句麗 § 駐蹕山之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A4%AA%E5%AE%97%E5%BE%81%E8%AE%A8%E9%AB%98%E5%8F%A5%E4%B8%BD))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李靖初以病作拒,唐太宗以司馬懿年老卻能立勳曹魏比喻後,李靖於是答應跟從出發,但至相州時因病重無法前進。駐驆山之戰,高句麗與靺鞨聯兵,江夏王李道宗認為高句麗傾國抗唐,平壤防守必然虛弱,於是建議請五千精兵親自征討,定能使數十萬之眾不戰而降,唐太宗並未接納。後來,軍隊受困處於劣勢,唐太宗向李靖詢問原因,李靖稱江夏王早已解答過,太宗聽後連忙安撫在旁的李道宗。[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9%BA%97),李靖初以病作拒,唐太宗以[司馬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6%AC%E6%87%BF)年老卻能立勳[曹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9%AD%8F)比喻後,李靖於是答應跟從出發,但至相州時因病重無法前進。駐驆山之戰,高句麗與[靺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BA%E9%9E%A8)聯兵,江夏王[李道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81%93%E5%AE%97)認為高句麗傾國抗唐,平壤防守必然虛弱,於是建議請五千精兵親自征討,定能使數十萬之眾不戰而降,唐太宗並未接納。後來,軍隊受困處於劣勢,唐太宗向李靖詢問原因,李靖稱江夏王早已解答過,太宗聽後連忙安撫在旁的李道宗。[\[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9D%96#cite_note-1))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靖應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句丽,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卒,享壽七十九,谥号为景武,陪葬昭陵。李靖墓“制如卫(青)、霍(去病)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奇功。”远看作三丘,中间为圆锥形,两旁平面作长方形,东断西连,与李勣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卒,享壽七十九,谥号为**景武**,陪葬[昭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8%AD%E9%99%B5)。李靖墓“制如卫(青)、霍(去病)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奇功。”远看作三丘,中间为圆锥形,两旁平面作长方形,东断西连,与李勣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