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little JBs get a little success and their tails start wagging somewhere else. They have a bit of a dig, don't they? When they crash and burn, they're just like dogs being fed a few bones and then forgetting who they are.
这个行业变化很快,如果不擅于发现和学习,稍有不慎我们可能就被时代淘汰了,想要长久活在市场里,不仅仅需要提高自己擅长领域的专业度,还需要时刻保持市场敏锐度,每天出现的新东西和新赛道都要大胆去尝试,不要对任何项目抱有偏见。
用 “ciano's diaries" (齐亚诺日记) 一书拷问了一下,好像还真是。目前 Gpt 3.5 的水平大概是,全局综述马马虎虎,但是如果拷问书籍的某些细节,他经常不是从记忆里面直接输出,而是根据某种统计规律开始认真编造。虽然我觉得这些问题迟早都会解决 (比如加入某些插件), 但现在使用确实要小心
--- 转发自硅谷王川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供应链是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而非行政命令决定的。全球供应链的选择基于市场化资源配置下的最优结果。然而,自特朗普开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干预改变这一现状,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西方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减弱。 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在选择生产地时,还需考虑物流成本、与其他零部件的协同成本、隐形成本、开工率、良品率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事实上,许多被工资低廉所吸引的企业在印度和越南开厂后,终端商品的总成本不见得比中国低、品质也不见得能达到中国生产的品质。有些零部件需要从中国采购运往东南亚,在东南亚装配后,终端商品再运往中国售卖。这一来一回,大大提升了商品总成本,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些人认为当下的供应链格局是西方施舍给中国的,然而,全球供应链的格局是在充分的全球自由化市场贸易下形成的自然结果。印度加入世贸组织比中国早整整7年,为啥当年不去印度设厂,印度为啥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呢?光人工便宜有用吗?基建呢?配套呢?受教育程度呢?政策连续性呢?政府的效率和支持力度呢?欧美企业在中国设厂和靠中国消费市场,是因为互利共赢。当年,很多欧美日韩企业如不在中国设厂,不靠中国消费市场,是不可能享受到中国的发展红利的,甚至难以生存。例如,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前几年,曾经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股价在五年内原地踏步。以存储行业为例,希捷不在中国设闪存厂,对于中国固态硬盘巨大需求量的感知迟钝,在机械硬盘向固态硬盘转型过程中大大落后,被三星抢夺了市场。三星的固态硬盘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其闪存基本上都是在中国西安生产。尽管三星手机生产已从中国迁至越南,但该公司仍决定在西安追加投资扩建工厂。这说明,供应链的选择并非简单决定,而需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因素及产品的最高需求地。企业在选择生产地时,还需考虑开工率、良品率、政府协同效率、物流成本、沟通成本以及隐形成本等。特斯拉的成本之所以能不断降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工厂和上海政府的高效率。 将供应链视为施舍给中国完全脱离实际情况。特朗普主政后开始用行政命令粗暴干预市场,影响供应链。这是干涉市场,还是自由竞争?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能判断出,特朗普和拜登的政策是行政干预自由市场下形成的成本最优、效率最优的国际供应链格局,最后结果是美国公司的终端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落败,因为他们人为地选择了耗费隐形成本更高的供应链路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这些政治家不专业,过于依赖意识形态搞对立,干涉全球自由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美国企业CEO对拜登政府打压中国供应链表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比尔·盖茨也为此发声。然而,拜登政府似乎没有听取这些产业界大佬的意见,过于自信美国的实力,认为供应链是他们可以随意调控的。 综上所述,在全球供应链的问题上,市场竞争与政治干预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供应链的优化和选择应该交给市场机制,而非政府干预。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这场博弈的结果,以及它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希望各国政府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经济问题,尊重市场机制,积极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从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 转发自 GT周 周叔
lenster是个记录思考的好地方,相互认识的人也不多,不像朋友圈那样有身份人设压力,也不需要担心说过头了被请喝茶,公开的展示想法还能与其他人产生一些新的火花。挺鼓励每个人每天都写点啥说点啥,时间长了一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