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種語言
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B5%92%E4%BC%A0))
討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Talk:%E6%B0%B4%E6%B5%92%E4%BC%A0))
汉漢](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
繁體
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B5%92%E4%BC%A0))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
檢視歷史](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history))
工具
外觀
隱藏
文字
小
標準
大
寬度
標準
寬
色彩 (測試)
自動
淺色
深色
回報深色模式問題
此條目頁的主題是古典文學名著。關於與「水滸傳」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頁,請見「水滸傳 (消歧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B5%92%E4%BC%A0_\(%E6%B6%88%E6%AD%A7%E4%B9%89\))**」。)
水滸傳其他名稱《忠義水滸傳》、《水滸》作者施耐庵、羅貫中類型俠義小說語言白話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8%80%90%E5%BA%B5)、[羅貫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8%B4%AF%E4%B8%AD)類型俠義小說語言[白話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8%A9%B1%E6%96%87)) 文字:中文版本
展開
繁本
展開
簡本
成書年代極爭議,主流支持「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其他學說認為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未廣獲承認。[1]保存狀態章回:120回出版時間14世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9%9D%96)說」,約1524年。其他學說認為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未廣獲承認。[\[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methodology-1)保存狀態章回:120回出版時間14世紀) 出版地點明代
《水滸傳》,是以官話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成書年代極具爭議,主流支持「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1]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水滸全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2],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此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亦是《四大奇書》之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8%E8%A9%B1%E7%99%BD%E8%A9%B1%E6%96%87)寫成的[章回小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A0%E5%9B%9E%E5%B0%8F%E8%AA%AA),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6%96%87%E5%AD%A6%E5%90%8D%E8%91%97)之一,[六才子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6%89%8D%E5%AD%90%E6%9B%B8)之一。成書年代極具爭議,主流支持「明代[嘉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9%9D%96)說」,約1524年。[\[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methodology-1)其內容講述[北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山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6%9D%B1)[梁山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5%B1%B1%E6%B3%8A)以[宋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6%B1%9F)為首的[梁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5%B1%B1)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5%BB%B7)[招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9B%E5%AE%89),東征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水滸全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作者歷來有爭議[\[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一般認為是[施耐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8%80%90%E5%BA%B5)所著,而[羅貫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則做了整理。此書是中國《[四大名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5%90%8D%E8%91%97)》之一,亦是《[四大奇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5%A5%87%E4%B9%A6)》之一。)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1)])
成書年代極爭議。現存最早的完整版本刊於1589年,這是年代下限。主流支持「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除了書中出現的物件的年代引證外,主要證據是該書最早被其他文獻提及是在1520年代,此說法由於具科學可證偽性,為學界共識。其他學說認為成書於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但相關證據的可證偽性較差,未廣獲承認。[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9%9D%96)說」,約1524年,除了書中出現的物件的年代引證外,主要證據是該書最早被其他文獻提及是在1520年代,此說法由於具科學[可證偽性](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D%89%E5%81%BD%E6%80%A7),為學界共識。其他學說認為成書於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但相關證據的[可證偽性](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D%89%E5%81%BD%E6%80%A7)較差,未廣獲承認。[\[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methodology-1))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雛型,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後,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宣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3%E5%92%8C)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E%8B%E5%AE%A3%E5%92%8C%E9%81%BA%E4%BA%8B)》描述了[宋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6%B1%9F)、吳加亮([吳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7%94%A8))、[晁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1%E8%93%8B)等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雛型,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AE%8B)之史籍《[東都事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9%83%BD%E4%BA%8B%E7%95%A5)》以後,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
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後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2],《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9D),[元雜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9%9B%9C%E5%8A%87)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後世的有[高文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96%87%E7%A7%80)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A3%AB%E8%AA%A0)領導的鹽民起義。)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2)])
《水滸傳》中的人物智多星吳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7%94%A8))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說,[施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6%83%A0)說,[郭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8B%8B)託名說,宋人說等[\[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3)])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4%92)《[百川書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5%B7%9D%E6%9B%B8%E5%BF%97)》,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3]《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B0%B4%E6%BB%B8%E8%A9%95%E8%AB%96%E9%9B%86-3)《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E%8B%E5%AE%A3%E5%92%8C%E9%81%BA%E4%BA%8B)》,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D%86%E8%A8%98)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B2%E6%9B%B2)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
胡適在《水滸傳考證》及《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主張,「施耐庵」可能為某一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某一文人的託名,因「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並且書中內容確有「犯上作亂」之嫌,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9%81%A9)在《水滸傳考證》及《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主張,「施耐庵」可能為某一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某一文人的託名,因「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並且書中內容確有「犯上作亂」之嫌,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容。)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4)])
這種觀點認為[2]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全書皆由[羅貫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A%E9%81%93%E6%98%86)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B%B8%E5%82%B3%E6%95%98\&action=edit\&redlink=1)》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年間,[魯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D%AF%E8%BF%85)、[俞平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9E%E5%B9%B3%E4%BC%AF)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2],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羅貫中的《[三國演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C%8B%E6%BC%94%E7%BE%A9)》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3%A0%E5%BA%B7%E9%87%8E%E5%8F%9F\&action=edit\&redlink=1)在《[識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D%98%E9%A4%98\&action=edit\&redlink=1)》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胡適認為:水滸傳的草本(約一百回)出自羅貫中之筆。內容可能有田王和征臘,但無征遼。文筆可能極粗劣[4]。](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4)。)
《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遼和征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征田虎、征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征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5)])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5%BE%A9%E7%A5%9A)《[三家村老委談](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AE%B6%E6%9D%91%E8%80%81%E5%A7%94%E8%AB%87\&action=edit\&redlink=1)》:「即[君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6%83%A0)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5]「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6]《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2],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6%83%A0)和[施耐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8%80%90%E5%BA%B5)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2%B3%E5%A5%87%E6%9C%83%E8%80%83%E6%A8%99%E7%9B%AE\&action=edit\&redlink=1)》:「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D%E5%B7%9E)人。」至[近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91%E4%BB%A3),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9%E6%A5%B7%E7%AC%AC)《[中國通俗小說書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C%8B%E9%80%9A%E4%BF%97%E5%B0%8F%E8%AA%AA%E6%9B%B8%E7%9B%AE\&action=edit\&redlink=1)》中認為[\[5\]](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5)「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6\]](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6)《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9F%E6%B5%99%E6%96%B9%E8%A8%80\&action=edit\&redlink=1),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9%BD%E9%96%A3%E8%A8%98\&action=edit\&redlink=1)》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6)])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勳……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88%E5%BE%B7%E7%AC%A6)在《[野獲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E%E8%8E%B7%E7%BC%96)》中說:「武定侯[郭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5%8B%8B)……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88%E5%9B%BD%E5%85%83)在《[皇明從信錄](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A%87%E6%98%8E%E5%BE%9E%E4%BF%A1%E9%8C%84\&action=edit\&redlink=1)》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6%9C%9D%E8%8B%B1%E7%83%88%E8%A8%98\&action=edit\&redlink=1)》。」而[錢希言](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C%A2%E5%B8%8C%E8%A8%80\&action=edit\&redlink=1)在《[戲嘏](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2%E5%98%8F\&action=edit\&redlink=1)》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7]「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9%81%A9)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4%E4%B8%8D%E5%87%A1\&action=edit\&redlink=1)則認為[\[7\]](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7)「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8\]](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8)。)
[編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action=edit\§ion=7)])
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羅貫中是宋朝人[2]。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編寫,而考證[羅貫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是[宋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6%9C%9D)人[\[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B0%B4%E6%B5%92%E4%BC%A0#cite_note-%E6%96%BD%E8%80%90%E5%BA%B5%E6%96%B0%E8%AD%89-2)。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
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8%8B%E7%A9%86%E8%A1%A1)在《[水滸傳注略](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B%B8%E5%82%B3%E6%B3%A8%E7%95%A5\&action=edit\&redlink=1)》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9%9C%96)根據《[靖康稗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6%E5%BA%B7%E7%A8%97%E5%8F%B2)》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