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李時珍**
一、緒言
李時珍(1518-1593),湖北蘄州人,生當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位由中國文化孕育出的中國科學家,其成就不遜於任何文藝復興期的自然科學家。他是古代中國科學家中,影響遍及許多國家且持續到今天的第一人。他花二十七個年頭所撰著的「本草綱目」,已成為世界性藥學、生物學的經典之作。他在生物分類學上的成就可以和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相提並論。但是,我們的國中教科書上,只介紹林奈,卻沒有一句話提到李時珍。李約瑟說過:或許在通盤檢討之後,歐洲借助於中國的,可媲美那些由耶蘇會傳教士傳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這真是令人吃驚的話,我們一向所知道的科學,是由傳教士帶進中國來的,我們對自己祖先所建立的科學甚至覺得陌生,當然更不知道中國的科學成就和科學思想也曾被帶入歐洲,而引起巨大影響。我不禁又要問,為什麼我們在明末清初接受歐西科學以後,便幾乎和某些光榮的科學傳統斷了線?這段公案留待有心人去解答罷。
李時珍一生為了撰寫本草綱目,境遇十分困阨。然而,在他死後的這三百八十年來,本草綱目不斷地被刊印、翻譯,在世界各地流傳。這幾年中,有紀念他的郵票電影、展覽會,據說他的肖像尚被蘇聯科學院鑲於世界偉大科學家的行列中。別人都這樣禮遇我們的科學先賢,我們豈能自己一點兒都不知道?
二、歷史的舞台
長江進入湖廣布政司(明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司),靠著東北岸邊,有個古老的城鎮喚做蘄州,自古以來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元末群雄割據的時候,這裡曾是彭瑩玉、徐壽輝「天完國」的都城。後來壽輝為陳友諒所殺,朱元璋和陳友諒轉戰於這一帶。最後,明太祖在離蘄州百里,江西境內的鄱陽湖上大破友諒軍,底定大明江山。
洪武初年,以蘄州為府,領有五個縣。十二年,降為縣,與其他五縣同隸黃州府。東與黃梅、廣濟為鄰,北接蘄水、羅田兩縣,長江則橫亙西南。從民元以後的建置來看,則蘄州位居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的接壤地而靠近武漢,為通往藥倉四川的交通要衢。
蘄州古來便是個名藥產地,蘄竹、蘄艾、蘄蛇(白花蛇)名震全國。唐宋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蘇東坡、朱熹,都有吟詠蘄竹的詩。明萬曆年間,蘄州每歲須以白花蛇九條進貢內府的御藥房(以上據蘄州志和明會要)。他如前胡、節昌蒲、麥門冬、豬苓……等藥材,也有豐富的出產。
三、李時珍的幼年和啟蒙
洞庭湖、武漢道這一帶,先秦時稱為雲夢大澤,湖泊很多,長江漢水的水都往這裡集中,水位往往高於地面,因此各縣歷代都築有隄壩防洪。長江流經蘄州,有一小支在蘄州城的東南方匯成了「雨湖」。明弘治年間,知州陳霽在雨湖的北岸,州城東門外的符乾關前築了一道「瓦硝壩」,原來在此的村子便以瓦硝壩為名了(據蘄州志)。大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居住在瓦硝壩的蘄州名醫李言聞得了一個兒子,傳說這個孩子誕生的時候「白鹿入室,紫芝產庭」(據白茅堂詩文集),而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這個小孩長大以後確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是誰?就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李時珍。
時珍是么兒,長兄果珍早歲就離家到外地謀生,因此父親把成就功名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明太祖開八股科舉以控制讀書人,無數的學子掉入這個深淵,無數的心靈智慧慘遭腐化,但這是求取功名踏上仕途的唯一路徑,因此李言聞也要求時珍參加科舉考試。明代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與算命卜筮者同流,父親自然更不願意時珍再踏上這條路。時珍十四歲時去參加黃州府城的鄉試,順利地考得秀才回來,可是十七歲、二十歲和二三歲時,先後三次到省城武昌應舉人試,卻連續名落孫山。一再落第,對時珍日後的科學事業勿寧說是有利的;落榜,正意味著時珍脫離了腐化。
時珍自小便師事同邑的名理學家顧桂巖、顧日巖,切磋之間對理學家的「格物」方法,有進一層的領悟(註一)。在他聽從父親之計,參加科舉考試的整整十年中,閉門苦讀了萬卷以上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這麼博的讀書,難怪參加八股會應對失據了),這段廣採百家知識苦苦鍛鍊自己的日子,奠下他日後駕馭古代文獻的雄厚基礎。
李家三代都諳習醫藥,時珍的祖父是個鈴醫(俗稱走方郎中)。父親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醫術非常好,在蘄州城出了名,也曾在金陵(南京)太醫院做過「太醫吏目」,曾有「四診發明」、「人參傳」、「艾葉傳」、「痘疹證治」幾部醫藥的書刊行。李時珍出生在這樣一個醫藥氣息濃厚的環境裡,對他日後學術上的成就,自然是先天上的一個重要條件。父親精湛的臨床經驗,在他的著作裡,每每流露出對父親的欽佩,如在「瀕湖脈學」中,時珍稱讚父親的診斷技術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又「本草綱目」戴,李言聞在「群醫束手」的情況下,以黎蘆湯救癒荊王妃劉氏(據本草綱目卷十七,以下之引用簡稱網目)。
十年苦讀;蘄州的天然環境;家庭的優良薰陶,再加上時珍與生俱來的強烈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求。這一切,我們不難為李時珍的科學成就勾勒出一個輪廓來。
四、繼往開來的本草綱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時珍三十五歲了。華年的飛逝,智慧的成熟,他已從昔日那經論滿腹的文弱書生舊殼中解脫出來。放眼歷史,那傳承千年的本草命脈(註二),尚休止在四百多年前宋代四川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用本草」(1082)。四百餘年來,傳統上以朱墨圈蓋分別古今的本草書,已愈傳愈訛。許多從前人用的藥現在不用了,許多新藥登上場,客觀的形勢是大需要有一部繼往開來的新本草書,作天下醫藥方家的準繩。嘉靖18年,蘄州碰上水災,災後傳染病流行,時珍幫著父親救死扶傷,這以後他便偶爾行醫,由於書看得多,所以前代本草所傳下來的藥物治療經驗,時珍多能知曉而且分得出真偽,因此在臨床上往往很成功。累積了這些經驗,他又常車馳四方,觀察大自然中的生物、採取藥材。心中常是充滿著對人情的領會,對宇宙萬物的悸動。蘊育了二十餘年的功力,機緣已經成熟,該是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時候了。
這一年,李時珍始著手「本草綱目」的撰寫。
五、撰寫本草綱目的經過
編撰一部本草書,參考歷代本草家著作,做些整理、發揮的工作,也許三、五年就可完成。但這樣子做實在不能滿足時珍對於「格物」的強烈要求,因為疑問的地方非要「一一采視,頗得其真」不可(綱目卷十九萍條下)。控制自然,掌握自然,是科學家生命的驅策力,雖然掌握控制談何容易,但是至少要正確掌握著眼前所能見及的對象吧。本草是一門廣泛的科學,它底實用目的是藥物治療,但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它涉及藥材裁培(農學)、藥材出產、歷史等源流(輿地、考證學)、藥用植物形態、生長的觀察(生物學)……等等,因此時珍所要做的儼然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工作。三十五歲的李時珍,博學致知的訓練已奠定了他從事本草撰寫的基礎。他深知「本草綱目」不是三、五年或七、八年所能完成的,那將是耗費他後半生的艱鉅工作。他還深怕自己所知不夠博,不夠正確,因此一有求知學習的機會,他絕不放棄。一切精神、智慧和努力都匯歸到「本草綱目」偉大的工作上。
本草綱目著手撰寫的第二年,封在湖廣的皇族富順王朱厚焜的孫兒,鬧了一種怪病,吵著要吃燈蕊。富順王聞時珍的名聲把他請到王府,時珍診斷小孩嗜食奇怪的東西,必是腸內有寄生蟲所致,於是開了使君子丸的方子,果真霍然而癒(事見綱目卷六,燈花條下)。鄰近的楚王朱英檢也把時珍請到省城武昌,醫治王妃胡氏的胃腸病,時珍開給她延胡索的單方(事見綱目卷十三,延胡索條下),也痊癒了。楚王因而器重時珍,苦心把他留下來主持王府裡的「良醫所」(註三),封他一個「奉祠正」的官位。時珍並不眷戀這份官祿,可是武昌省城是政治、商業中心,這裡可以看到長江水路的各種精良藥材,那是家鄉不容易見到的。在武昌留任一年,嘉靖35年(1556)正逢世宗敕禮部太醫院向全國徵求醫藥人材。時珍由楚王薦舉前往北京的太醫院,去做五品院判。這個官位相當於副院長,時珍乘側身宮廷之便,又大大充實了藥物的知識。許多珍奇的四方貢藥,天下精選的御用藥品,尤其是內府珍藏的醫書本草,這些又不是在武昌所能看到的了。在太醫院不久,無意於仕途的李時珍,便辭官返鄉(據白茅堂集太醫院在職一年),從北京到湖北蘄州的遙遠旅程中,沿途的風土人情藥產資源,又是時珍挖掘知識的寶庫。他廣泛地與車伕、農人下層民眾交談,獲得許多寶貴的民間用藥知識,如綱目卷十八旋花條下:……時珍自京師還,見北上車夫每截之,云暮歸煎湯飲可補損傷,則益氣續筋之說大可徵矣。古人拿旋花這麼用過,可是後來失傳了,時珍重證之於車夫走卒。
在外這四、五年,沒有一日或忘本草綱目的工作,一有所得便記錄下來,確證後書寫謄校。採訪時也常行醫,免費為人看病藉以交換藥物知識「……懋游方外時,懸壺輕齋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一番見識歸來,更有信心也更能安心的繼續撰寫工作。嘉靖40年(1561)時珍在蘄州的最勝景「雨湖」北岸築新居,題為「簻所館」,和妻子吳氏,四個孩子建中、建元、建方、建木住在一起。收了瞿九思、龐憲等幾個學生,靠著束脩、診金和幾分薄田維持生活。
時珍並不光是在工作室裡閉門造車,一有機會就驅車家鄉附近的平原高山。蘄州的天然環境有山有水,數百種藥材俯拾即是,時珍徜徉其間,不時摘下些東西仔細觀察,拿回家對照古書。不斷的觀察、比較、閱讀、印證,解決了許多前人錯誤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有當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條。有當併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調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薑……」(見進本草綱目疏)。走到一個地方,他總是那麼勤於和鄉野俚人交談。光是採訪觀察還是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他甚至親自實驗、嚐藥。我們且試舉五例,看看時珍的實證精神(均引原文):
1.綱目卷十七:曼陀羅──相傳此花令人笑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炙水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按曼陀羅花含Scopolamine等生物,至今仍為常用麻醉、止痛劑)。
2.卷二四:大豆──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奇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3.卷二四:豇豆──袖珍方云中鼠毒者,以豇豆煮汁飲即解,欲試者先刈鼠苗以汁潑之便根爛不生,此則「物理」然也。
4.卷二七:雞腸車──雞腸生嚼涎,故可掇蟬。鵝腸生嚼無涎,亦可自辦(因兩者外觀相似,前人誤為一物)。
5.卷四三:鯪鯉──腹內臟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按即食蟻的穿山甲)。
嘉靖44年(1565)以後,綱目的原稿已支架初備,時珍乃常作中短程的旅行,去採集藥物,擴充、印證書本。我由本草綱目的記載,整理出來時珍的行跡,計先後到過四川(峨嵋山等)、江西(廬山等)、江蘇(棲霞山等)以及貴州、兩廣、福建、安徽、河北、河南各生產藥材的地區,湖北大大小小的山(如武當山)更不用說了。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正是對時珍的寫照。時珍無限的心力,只是為了造就一部不朽的「本草綱目」。
時間在寫作、採集、觀察、實踐和閱讀中(註四)一年一年過去。長男建中雖已出任四川蓬溪的知縣,仍不時回來幫忙父親完成其千秋大業,四個逐漸成長的曾孫樹宗、樹聲、樹勳、樹本也參加了工作,從校對、點閱、分卷、編排到書寫騰繕,動員了全家的人力。初稿不滿意,反省訂正再作二稿。一直到神宗萬曆戊寅(萬曆6年,1578),時珍已是鬚髮鬢白的六十一歲老翁了,本草綱目經過二十七年,三次易稿,終於到了一個段落。科學事業是沒有終極的時候,時珍在書中不時透露著未竟之志,如金絲草條下曰:出慶陽山谷,苗狀當俟訪問。但歲月不饒人,二七年之過,該是向世人交代的時候了。
李時珍是個天生的科學家,他避開了八股科舉,創造了本草學的新面目。百千年來的本草傳統,嚴格地拘限在朱墨之別的尊古形式,時珍揚棄了這個傳統,大刀闊斧地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把1892種藥物「從微至巨,從賤至貴」(這不就是進化的觀念嗎!)分成十六部(綱),六十類(目)。每條藥物下以「集解」說明藥物的古今產地、演變、形態和採取方法;以 「釋名」敘述古今各地的各種異名,並確定名稱;以「正誤」糾正古人和一般人的錯誤;以「修治」描述屬於藥劑學上的技術;以「氣味」記錄藥物的味道形質;以「主治」說明藥效用途;以「發明」闡述他自己觀察實驗的心得;最後以「附方」集合古今醫藥家的臨床方劑。這樣的一套著作方法和古本草相形,不啻有天壤之別。
偉大的心靈,就是提昇人類幸福的動力。李時珍有義務吧「本草綱目」公諸於世。六十一歲了,生命的燭光不知道什麼時候將會熄去,五十二卷二百餘萬言的本草綱目,必須替它尋求一個歸宿。本草綱目再寫也寫不完的,讓有限的風燭殘年,為完成本草綱目問世的使命,做最後的奮鬥罷!
六、李時珍的晚年及本草綱目的出版
五十二卷的書要許多的錢才能僱工鏤版印刷,對一個恬淡的讀書人來說,是不可能付得起的。老先生只好四出訪求出版商,帶著一車子的原稿,親自往府城黃州,省城武昌奔走游說,可是碰壁的多,最後失望地回到蘄州。過了一年,萬曆七年(1579),老先生束裝買船,把希望放在江南首府,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金陵(南京),這一次仍然沒有成功,大約是有了一點眉目,鼓勵著他再來的計畫。南京是個繁榮的大商埠,以利瑪竇為首的歐洲傳教士已來到中國,時珍多少在這裡吸取了一些西洋藥物的知識,雖然,本草綱目是已經寫完了。
萬曆八年(1580)九月初秋的時候,道骨嶙峋的老先生又再一次買船來到金陵。這次,他見到了當時的文壇祭酒,太倉人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弇州山人,1525-1590)。元美把老先生留下來,在他的弇山園裡對飲數日,寫了一首詩送給時珍,更重要的,幫本草綱目作了一篇序。在這序中,元美對時珍的印象,很可以讓我們勾勒出這個偉大科學家晚年的風儀。「予窺其人,睟然貌也, 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元美真是心折了他,推他是「北斗以南一人」。其實只要知道本草綱目,誰不心折那位作者呢。一代科學家身無長物地求訪一代文學家,索他的序,接受他的招待,最後又因找不到出版商失望而歸。從前封建的社會,對待科學家是多麼地不公平啊。
以後的幾年中,老先生大約又去了一趟金陵,仍然沒有結果。早歲患的骨蒸病(肺結核)一直沒醫好,一生的辛勞,加上晚年為出版奔走,孤寂的科學家終於病倒了。幸好金陵及時傳來好消息,有位出版商胡承龍願意斥資刊印,大概是時珍在金陵的朋友,為這位老人盡的力罷。這時是萬曆十八年(1590),距本草綱目脫稿已經過了整整十二年。七十三歲的老人躺在病榻上該有幾分安慰了,然而他是多麼希望有生之日親眼看見本草綱目誕生。萬曆21年(1593)金陵傳來好消息,本草綱目快要殺青了。但死神的吞噬是無情的,七十六歲老翁就在這一年的初秋病入膏肓,溘然長逝!死前念念不忘本草綱目的出版,諄諄叮囑他的兒孫,務必爭取機會使本草綱目能廣泛流傳於世間,並且寫下遺表,期望他的兒子把原稿和遺表獻給神宗皇帝,由朝廷敕頒全國。萬曆24年(1596)時珍逝世三週年,胡承龍終於把本草綱目印行出來(註)這個第一版,便是通常被稱為小字的「金陵本」。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時珍的次子李建元,遵先父遺囑把原稿遺表呈獻朝廷。七天後聖旨批下來,卻只是「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九個字,書稿被收進文淵閣。萬曆25年(1597)文淵閣遭回祿之災,可憐本草綱目的原稿就這樣毀於祝融了。小字金陵本一出,便為許多活躍在中國的歐洲傳教士購去,種下日後影響歐洲科學的伏筆。世界上現存的金陵本共有七部(註五),中國只存有其中的兩部(均陷大陸)。
萬曆31年(1603),第二版的本草綱目,在離湖北不遠的江西問世,由按察使張鼎思、江西巡撫夏良心鳩工刻刊,世稱「江西本」(註六)。萬曆34年(1606),第三種版本刊行於湖北武昌,有明末畫壇的一代宗師,南宗畫派的創立者──董其昌的序文冠於書首。這一版似乎印行極少,以致目前所知只有一部存在上海。因此自由世界習慣於把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刊行的「武林本」當作第三版。這個版本是由武林(杭州)人錢蔚起,依據江西本重訂刊行。錢本後不到三年,李自成入北京,思宗自縊殉國,明朝便亡了。
總計本草綱目在明代的流傳,不過四十餘年光景,又正值兵荒馬亂的過渡時期,本草綱目也就隨著民生的需要,由湖北江西向首庶的蘇浙地區傳播開來。由明至清預期的詆毀接踵而至,以名考據家孫星衍,名醫家陳修園等人為首,對本草綱目的割裂古本草書大加痛罵。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偉大的創作絕對經得起考驗。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著 國內可見之各種版本。
2.明史 方伎傳 國防研究院本。
3.蘄州志三種 為清 多祺、封蔚礽、錢菳等纂修。
4.白茅堂詩文集 清 顧景星著。
5.中國醫書本草考 日 岡西為人著 大阪 1974。
6.本草學 那琦著 台北 1974。
7.Gwei--Djen Lu(魯桂珍) China's Greatest Naturalist;A Brief Biography of Li Shih-Chen Cambridge England 1966.
註一:陸象山以後理學走上形上玄談的路子,對中國科學的進展害多利少。但李時珍由於本身的條件不但沒有受其害反而得其利,像他說「聖人之于微瑣,罔不致慎,學者可不究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格物無窮也」,「豈可縱嗜欲而不知物理乎?」諍諍之言表現出科學家本色。
註二:本草學,大致上說就是藥物學。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帶有博物學的色彩。本草在中國有極優秀的傳統,而且比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在本草綱目以前,有過七次由朝廷敕詔修本草,這四部本草的地位猶如今天的國家藥典(Pharmacopeia )。第一部唐「新修本草」比西方的第一本藥典早達九百多年。
註三:明代之醫療機關,在京城為太醫院,負責照料朝廷皇室和貴族。在地方則為良醫所,負責照料各分封王府的親王和地方官員們。民眾只好靠醫生和江湖郎中了。
註四:李時珍是個讀書極博的人,本草綱目所引用的參考書目,計醫藥書361家,經史子集591家,合計952家,其中尚有如「百川學海」巨帙類書。這種讀書能力非常驚人,尤其有意義的是,時珍以佔一半以上的經史子集典籍,來旁助這一部科學的作品。
註五:金陵本日本擁有三部,分別藏於內閣文庫,京都恩賜植物園大森文章,及伊籐篤太郎私人所有。美國一部藏於國會圖書館,德國一部藏於伯林國立圖書館。
註六:江西本存世似乎不比金陵本多。已知外雙溪故宮博物院一部,前偽滿州醫科大學東亞醫學研究室一部,大英博物館一部,日本內閣文庫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