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biqiao@shabiqiao·Jun 08

牛顿的世界观

牛顿反对将宇宙解释为一部纯粹的机器,譬如一座大钟。他说:“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却不能解释谁让行星运动起来的。上帝统治万物,知晓所有做过和能做的事。”[17]

牛顿在《圣经》中与早期教会父老上的研究也值得注意。牛顿写了一些圣经批判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两处著名圣经讹误的历史变迁》。牛顿还摆放了一座与传说日期公元33年4月3日相符[18]耶稣·基督受难像。他亦尝试过去寻找《圣经》中隐藏的消息(参看圣经密码),但并未成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7%B6%93)》中与早期[教会父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4%BC%9A%E7%88%B6%E8%80%81)上的研究也值得注意。牛顿写了一些[圣经批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B%8F%E6%89%B9%E5%88%A4)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两处著名圣经讹误的历史变迁](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4%E5%A4%84%E8%91%97%E5%90%8D%E5%9C%A3%E7%BB%8F%E8%AE%B9%E8%AF%AF%E7%9A%84%E5%8E%86%E5%8F%B2%E5%8F%98%E8%BF%81\&action=edit\&redlink=1)》。牛顿还摆放了一座与传说日期公元33年4月3日相符[\[18\]](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0)的[耶稣·基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B6%E7%A8%A3)受难像。他亦尝试过去寻找《圣经》中隐藏的消息(参看[圣经密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B%8F%E5%AF%86%E7%A0%81)),但并未成功。)

牛顿可能拒绝了教会的三位一体教义。在少数的观点里,T·C·普菲岑迈尔(T.C.](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4%BD%8D%E4%B8%80%E9%AB%94)教义。在少数的观点里,T·C·普菲岑迈尔(T.C.) Pfizenmaier)认为他更像是持有东方东正教三位一体观,而不是西方天主教圣公宗和大部分新教教派的观点。[19]在他的时代里,牛顿(与不少活跃于皇家学会查理二世宫廷的人士一样)被指是玫瑰十字会的会员[2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6%AD%A3%E6%95%99)三位一体观,而不是西方[天主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8%BB%E6%95%99)、[圣公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85%AC%E5%AE%97)和大部分[新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5%99)教派的观点。[\[19\]](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1)在他的时代里,牛顿(与不少活跃于[皇家学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5%AE%B6%E5%AD%A6%E4%BC%9A)和[查理二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A5%E7%90%86%E4%BA%8C%E4%B8%96_\(%E8%8B%B1%E6%A0%BC%E5%85%B0\))宫廷的人士一样)被指是[玫瑰十字会的会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AB%E7%91%B0%E5%8D%81%E5%AD%97%E4%BC%9A)。[\[20\]](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2))

在他的一生中,牛顿写作了比自然科学更多的宗教学著述。他相信一个理性的主观世界(immanent](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4%B8%BB%E4%B9%89)的主观世界(immanent) world),但他却拒绝莱布尼茨和巴鲁赫·斯宾诺莎深信的万物有生论。因此,有序且动态的(ordered](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9%AD%AF%E8%B5%AB%C2%B7%E6%96%AF%E8%B3%93%E8%AB%BE%E8%8E%8E)深信的[万物有生论](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7%E7%89%A9%E6%9C%89%E7%94%9F%E8%AE%BA\&action=edit\&redlink=1)。因此,有序且动态的(ordered) and dynamically informed)宇宙可以被理解,而且必须以主动的理性(active reason)去理解,但是这个完美且注定中的宇宙,必须有规律地运行。牛顿坚持认为,由于不稳定性的累积和缓慢增长,必须有神的不断干预来改良宇宙这个系统。为此,莱布尼茨讽刺牛顿说:“神必须时不时地给他造的钟上发条,否则这个钟就会停摆。看起来,他没有能力让这个钟永远运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批评牛顿的光学是“粗野的反思方式”,但黑格尔武断的自然哲学观点也使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科学界名誉扫地。[2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A0%BC%E5%B0%94)批评牛顿的光学是“粗野的反思方式”,但黑格尔武断的自然哲学观点也使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科学界名誉扫地。[\[2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E8%B5%B5%E6%95%A6%E5%8D%8E-23))

宗教思想

牛顿与罗伯特·波义耳机械论学说被理性主义者提升成了泛神论,并为东正教传教士与宗教自由主义一类的异见传教士有保留地接受了[22]。这样,科学的清晰简洁,使得无论是在迷信者还是无神论者中,均无人可以企及,亦无人可以驳斥之[23]。而与之同时,英国自然神论者的第二波浪潮使用了牛顿的发现来论证“自然宗教”的可能性。](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6%B3%A2%E4%B9%89%E8%80%B3)的[机械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A%E6%A2%B0%E8%AE%BA)学说被[理性主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4%B8%BB%E4%B9%89)者提升成了[泛神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B%E7%A5%9E%E8%AE%BA),并为[东正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AD%A3%E6%95%99)传教士与[宗教自由主义](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4%B8%BB%E4%B9%89\&action=edit\&redlink=1)一类的异见传教士有保留地接受了[\[2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4)。这样,科学的清晰简洁,使得无论是在[迷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B7%E4%BF%A1)者还是[无神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0%E7%A5%9E%E8%AE%BA)者中,均无人可以企及,亦无人可以驳斥之[\[2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5)。而与之同时,英国[自然神论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7%A5%9E%E8%AE%BA)的第二波浪潮使用了牛顿的发现来论证“[自然宗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5%AE%97%E6%95%99)”的可能性。)

威廉·布莱克的画作《牛顿》,画中牛顿被贬低为一位“神学几何学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5%B8%83%E8%8E%B1%E5%85%8B)的画作《[牛顿](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9%9B%E9%A1%BF_\(%E7%B9%AA%E7%95%AB%E4%BD%9C%E5%93%81\)\&action=edit\&redlink=1)》,画中牛顿被贬低为一位“神学几何学者”)

波义耳的机械论宇宙观不利于启蒙时代前的“魔法思想”和基督教神秘元素。牛顿通过数学证明的方式完善了波义耳的思想,并且,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普及也是非常成功的。[24]打比方说,如果原来的世界是干涉主义的上帝所统治之世界的话,那么牛顿就将它变成了用理性及普遍原理进行设计的上帝所创造之世界。[25]这些原理让每个人都能去获取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在此生此世积极地追求自身目标,并让每个人都能用自身的理性力量来完善自我。[2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AF%E8%92%99%E6%97%B6%E4%BB%A3)前的“魔法思想”和[基督教神秘元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7%A5%9E%E7%A7%98%E4%B8%BB%E7%BE%A9)。牛顿通过[数学证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D%89%E6%98%8E)的方式完善了波义耳的思想,并且,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普及也是非常成功的。[\[24\]](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6)打比方说,如果原来的世界是干涉主义的上帝所统治之世界的话,那么牛顿就将它变成了用理性及普遍原理进行设计的上帝所创造之世界。[\[25\]](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7)这些原理让每个人都能去获取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在此生此世积极地追求自身目标,并让每个人都能用自身的理性力量来完善自我。[\[26\]](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8))

牛顿视上帝为造物者,因此认为在面对着所有生物之宏伟时,祂的存在便是不容否认的。[27][28][29]但他的上帝观产生了一种神学结果,如同莱布尼茨指出的那样,上帝现在已经完全地从世界事务中隐退了:对一个完美且全能的造物主来说祂不再会干预世界事务。[30]莱布尼茨的神正论(theodicy)认为上帝不会干预祂的创造物的行为,从而消除了上帝在“罪恶问题”中承担的责任。于是,对世界的理解便降低到了个体原因的水平,而人类,如同奥多·马夸德所认识的那样,应为修正和消灭罪恶承担责任。[3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29)[\[28\]](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0)[\[29\]](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1)但他的上帝观产生了一种[神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7%A5%9E%E5%AD%B8)结果,如同莱布尼茨指出的那样,上帝现在已经完全地从世界事务中隐退了:对一个完美且[全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8%83%BD)的造物主来说祂不再会干预世界事务。[\[30\]](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2)莱布尼茨的[神正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6%AD%A3%E8%AE%BA)(theodicy)认为上帝不会干预祂的创造物的行为,从而消除了上帝在“[罪恶问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AA%E6%83%A1%E5%95%8F%E9%A1%8C)”中承担的责任。于是,对世界的理解便降低到了个体原因的水平,而人类,如同[奥多·马夸德](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A4%9A%C2%B7%E9%A9%AC%E5%A4%B8%E5%BE%B7\&action=edit\&redlink=1)所认识的那样,应为修正和消灭罪恶承担责任。[\[3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3))

从另一方面说,宗教自由主义和牛顿学说的思想对千禧年主义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千禧年主义是一个相信机械论宇宙观的宗教派别,但其在实际上与狂热论和神秘论如出一辙。启蒙运动为了消灭它而与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3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3%E7%A6%A7%E5%B9%B4%E4%B8%BB%E4%B9%89)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千禧年主义是一个相信机械论宇宙观的宗教[派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6%B4%BE),但其在实际上与狂热论和神秘论如出一辙。启蒙运动为了消灭它而与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3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4))

世界末日的观点

参见:艾萨克·牛顿的神秘学研究圣经预言基督教末世论](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E7%9A%84%E7%A5%9E%E7%A7%98%E5%AD%A6%E7%A0%94%E7%A9%B6\&action=edit\&redlink=1)、[圣经预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B%8F%E9%A2%84%E8%A8%80)和[基督教末世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6%9C%AB%E4%B8%96%E8%AE%BA))

在1704年的一本手稿中,牛顿描述了他试图从《圣经》中提取出科学的信息,据他估计,世界将不会在2060年前终结。在预言中他说道:“我提到的这点并没有断言终结的时间,而是为那些频繁预测终结时间的空想者们轻率的臆说画上句号,每当他们的预言失败时,便给神圣的预言带来了耻辱。”[3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B%8F)》中提取出科学的信息,据他估计,世界将不会在2060年前终结。在预言中他说道:“我提到的这点并没有断言终结的时间,而是为那些频繁预测终结时间的空想者们轻率的臆说画上句号,每当他们的预言失败时,便给神圣的预言带来了耻辱。”[\[3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5))

哲学思想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选择了科学先驱的一小段历史——主要是伽利略、波义耳和牛顿——作为他们将自然自然法则的单独概念应用于当时每处物理和社会领域的指南和保证。在此方面,历史的启示与建构于其上的社会结构不容废弃。[3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AF%E8%92%99%E6%97%B6%E4%BB%A3)的哲学家们选择了科学先驱的一小段历史——主要是伽利略、波义耳和牛顿——作为他们将[自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和[自然法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6%B3%95)的单独概念应用于当时每处物理和社会领域的指南和保证。在此方面,历史的启示与建构于其上的社会结构不容废弃。[\[34\]](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6))

牛顿基于自然和可理性认知法则的宇宙观,促成了启蒙运动意识形态的萌芽。洛克和伏尔泰将自然法则的概念应用于政治系统中,以提倡固有的权利;重农主义者亚当·史密斯心理学利己主义的自然概念应用于经济系统中;而社会学家则批评当时的社会秩序,以试图让历史融入进步的自然模型里。蒙博多塞缪尔·克拉克一开始抵制牛顿的观点,但后来他们重新解读了牛顿的想法,使之与自己的宗教观念相融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8%AD%98%E5%BD%A2%E6%85%8B)的萌芽。洛克和[伏尔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F%E7%88%BE%E6%B3%B0)将自然法则的概念应用于政治系统中,以提倡固有的权利;[重农主义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5%86%9C%E4%B8%BB%E4%B9%89)和[亚当·史密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7%95%B6%C2%B7%E5%8F%B2%E5%AF%86%E6%96%AF)将[心理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5%AD%A6)和[利己主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B7%B1%E4%B8%BB%E4%B9%89)的自然概念应用于经济系统中;而[社会学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5%AD%A6)则批评当时的[社会秩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7%A7%A9%E5%BA%8F),以试图让历史融入[进步](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F%9B%E6%AD%A5\(%E5%93%B2%E5%AD%A6\)\&action=edit\&redlink=1)的自然模型里。[蒙博多](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2%99%E5%8D%9A%E5%A4%9A\&action=edit\&redlink=1)和[塞缪尔·克拉克](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7%BC%AA%E5%B0%94%C2%B7%E5%85%8B%E6%8B%89%E5%85%8B\&action=edit\&redlink=1)一开始抵制牛顿的观点,但后来他们重新解读了牛顿的想法,使之与自己的宗教观念相融合。)

牛顿与苹果

**“**牛顿视苹果落地

沉思里的惊鸿一现 道来:我不愿耗费心思向世人解释 无论以何种先贤之信条抑或计算之结果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乃“重力”所致之普遍现象 此亦凡人所能理解之境 自亚当,自苹果之堕[35]](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7))

牛顿的一则著名的故事称,牛顿在受到一颗从树上掉落的苹果启发后,阐示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漫画作品更认为,掉落的苹果正好砸中了牛顿的脑门,它的碰撞让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引力。牛顿在皇家造币厂时的助理及牛顿外甥女的丈夫约翰·康杜特,在他有关牛顿生活的著述中提到了这件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9%E6%9E%9C)启发后,阐示出了他的[万有引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7%E6%9C%89%E5%BC%95%E5%8A%9B)定律。漫画作品更认为,掉落的苹果正好砸中了牛顿的脑门,它的碰撞让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引力。牛顿在皇家造币厂时的助理及牛顿外甥女的丈夫[约翰·康杜特](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6%E7%BF%B0%C2%B7%E5%BA%B7%E6%9D%9C%E7%89%B9\&action=edit\&redlink=1),在他有关牛顿生活的著述中提到了这件事:)

1666年,他再次离开了剑桥大学,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亲身边。当他在一座花园中沉思散步时,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颗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不会仅局限于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而会延伸到比平常认为的更远的地方。他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不和月亮一样高呢——如果这样,一定会对她的运动产生影响——也许可以让她保持在她的轨道上,于是他开始计算那样的假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3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91%E6%A1%A5%E5%A4%A7%E5%AD%A6),回到了住在[林肯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8%82%AF%E9%83%A1)的母亲身边。当他在一座花园中沉思散步时,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颗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不会仅局限于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而会延伸到比平常认为的更远的地方。他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不和[月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4%BA%AE)一样高呢——如果这样,一定会对她的运动产生影响——也许可以让她保持在她的轨道上,于是他开始计算那样的假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36\]](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8))

在此问题不在于引力是否存在,而是在于它是否能从地球延伸到如此远,还能够成为保持月球在轨道运行的力。牛顿发现,如果让该力随距离的平方反比而减少,所计算出的月球轨道周期能与真实情况非常好地吻合。他猜想同样的力也导致了其他的轨道运动,并因此将之命名为“万有引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5%E5%8A%9B)是否存在,而是在于它是否能从地球延伸到如此远,还能够成为保持月球在轨道运行的力。牛顿发现,如果让该力随距离的平方反比而减少,所计算出的月球轨道周期能与真实情况非常好地吻合。他猜想同样的力也导致了其他的轨道运动,并因此将之命名为“万有引力”。)

被称为牛顿苹果树后代的一颗苹果树,发现于剑桥大学植物园](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9%91%E6%A1%A5%E5%A4%A7%E5%AD%A6%E6%A4%8D%E7%89%A9%E5%9B%AD\&action=edit\&redlink=1))

同时代的作家威廉·斯蒂克利牧师在他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回忆录》中记录了1726年4月15日他在肯辛顿与牛顿的一次谈话[37],在该次谈话中,牛顿回忆了“从前,万有引力的概念进入了他的脑海,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心中想到,为什么苹果总会垂直地落在地上,为什么不能向侧边或者向上移动,而是不断地朝向地球的中心。”[38]相似的说法还出现在伏尔泰的著述《Essay](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8%81%E5%BB%89%C2%B7%E6%96%AF%E8%92%82%E5%85%8B%E5%88%A9\&action=edit\&redlink=1)牧师在他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回忆录](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E%E8%96%A9%E5%85%8B%C2%B7%E7%89%9B%E9%A0%93%E7%88%B5%E5%A3%AB%E7%94%9F%E5%B9%B3%E5%9B%9E%E6%86%B6%E9%8C%84\&action=edit\&redlink=1)》中记录了1726年4月15日他在[肯辛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AF%E8%BE%9B%E9%A0%93)与牛顿的一次谈话[\[37\]](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39),在该次谈话中,牛顿回忆了“从前,万有引力的概念进入了他的脑海,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心中想到,为什么苹果总会垂直地落在地上,为什么不能向侧边或者向上移动,而是不断地朝向地球的中心。”[\[38\]](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0)相似的说法还出现在[伏尔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F%E5%B0%94%E6%B3%B0)的著述《Essay) on Epic Poetry》(1727)中:“艾萨克·牛顿爵士在他的花园里散步,首次想到了他的引力体系,接着便看见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39]](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1))

这些描述都可能夸大了牛顿本人自己叙述在家(伍尔索普庄园)里靠窗坐着时,看见苹果从树上掉落的故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D%E5%B0%94%E7%B4%A2%E6%99%AE%E5%BA%84%E5%9B%AD))里靠窗坐着时,看见苹果从树上掉落的故事。)

有许多棵树都被称作是牛顿所描述的“那棵苹果树”。牛顿的母校国王中学称那棵树被这所学校买下,在一些年后被连根拔起运到了校长的花园中。而当今拥有伍尔索普庄园所有权的英国国民信托的职员则认为在他们花园中的一棵苹果树是牛顿所描述的那棵,该树被证实树龄有400多年的历史,1820年一度被吹倒,之后从树根重新长出来。此外,还有两棵原树后代种植在剑桥大学,一棵在该校三一学院的大门外、牛顿当年居住并从事研究的屋子下面,一棵在该校的植物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7%8E%8B%E5%AD%A6%E6%A0%A1_\(%E6%A0%BC%E5%85%B0%E7%91%9F%E5%A7%86\))称那棵树被这所学校买下,在一些年后被连根拔起运到了校长的花园中。而当今拥有伍尔索普庄园所有权的[英国国民信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C%8B%E5%9C%8B%E6%B0%91%E4%BF%A1%E8%A8%97)的职员则认为在他们花园中的一棵苹果树是牛顿所描述的那棵,该树被证实树龄有400多年的历史,1820年一度被吹倒,之后从树根重新长出来。此外,还有两棵原树后代种植在[剑桥大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91%E6%A1%A5%E5%A4%A7%E5%AD%A6),一棵在该校三一学院的大门外、牛顿当年居住并从事研究的屋子下面,一棵在该校的植物园。)

名言

维基语录上的**艾萨克·牛顿语录](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9F%BA%E8%AF%AD%E5%BD%95)上的**[艾萨克·牛顿语录](https://zh.wikiquote.org/wiki/Special:Search/%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

法国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常常说牛顿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天才,他还曾经评价牛顿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再创立一个世界体系了。”[4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9B%BD)[数学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B0%E5%AD%A6%E5%AE%B6)[约瑟夫·拉格朗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91%9F%E5%A4%AB%C2%B7%E6%8B%89%E6%A0%BC%E6%9C%97%E6%97%A5)常常说牛顿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天才,他还曾经评价牛顿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再创立一个世界体系了。”[\[40\]](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2))

有观点认为牛顿本人对他自己的成就非常谦逊,1676年,在他写给罗伯特·胡克的一封信中出现了一句名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8%83%A1%E5%85%8B)的一封信中出现了一句名言:)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4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3)**”**)

但有两位作家John Gribbin和Michael White认为,这其实是牛顿对胡克(身材矮小并驼背)的讽刺,而不含有——或除此外不含有——谦逊的意味[42][4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John2002-44)[\[4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White2007-45):)

牛顿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而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而我面前的伟大的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经探索。[44]](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6)**”**)

著作

流数法》(Method](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6%95%B0%E6%B3%95)》(*Method) of Fluxions,1671)

Of Natures Obvious Laws & Processes in Vegetation(1671–75)有关炼金术未完成的作品[45]](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7))

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De](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9%A9%E4%BD%93%E5%9C%A8%E8%BD%A8%E9%81%93%E4%B8%AD%E4%B9%8B%E8%BF%90%E5%8A%A8\&action=edit\&redlink=1)》(*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1684)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5%93%B2%E5%AD%A6%E7%9A%84%E6%95%B0%E5%AD%A6%E5%8E%9F%E7%90%86)》(*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

光学》(Opticks,170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9%E5%AD%A6_\(%E4%B9%A6\)\&action=edit\&redlink=1)》(*Opticks*,1704))

作为铸币厂主管的报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ports](http://www.pierre-marteau.com/editions/1701-25-mint-reports.html)》([页面存档备份](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12133702/http://www.pierre-marteau.com/editions/1701-25-mint-reports.html),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2%E8%81%94%E7%BD%91%E6%A1%A3%E6%A1%88%E9%A6%86))(*Reports) as Master of the Mint,1701-1725)

广义算术》(Arithmetica](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9%BF%E4%B9%89%E7%AE%97%E6%9C%AF\&action=edit\&redlink=1)》(*Arithmetica) Universalis,1707)

《简编年史》(Short Chronicle)、《世界之体系》(The System of the World)、《光学讲稿》(Optical Lectures)、《古王国年表,修订》(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Kingdoms, Amended)和De mundi systemate在他死后的1728年出版。

两处著名圣经讹误的历史变迁》(An](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4%E5%A4%84%E8%91%97%E5%90%8D%E5%9C%A3%E7%BB%8F%E8%AE%B9%E8%AF%AF%E7%9A%84%E5%8E%86%E5%8F%B2%E5%8F%98%E8%BF%81\&action=edit\&redlink=1)》(*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wo Notable Corruptions of Scripture,1754)

文化影响

牛顿只在去世前不久才和几个朋友谈到受苹果启发的事,并且苹果只是落在他面前,没有砸中他。2010年,为庆祝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皇家学会把一部分科学著作原稿的电子版上传到网上。其中的一份牛顿好友威廉·斯蒂克利于1752年出版的回忆录就澄清了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南京大学[46]天津大学汕头大学、英国剑桥三一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都曾将牛顿老家的苹果树的后裔的枝条栽种到自家校园。[4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A4%A7%E5%AD%A6)[\[46\]](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8)、[天津大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4%A5%E5%A4%A7%E5%AD%A6)、[汕头大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5%E5%A4%B4%E5%A4%A7%E5%AD%A6)、英国[剑桥三一学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91%E6%A1%A5%E4%B8%89%E4%B8%80%E5%AD%A6%E9%99%A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BB%E7%9C%81%E7%90%86%E5%B7%A5%E5%AD%A6%E9%99%A2)、[加拿大约克大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A0%E6%8B%BF%E5%A4%A7%E7%B4%84%E5%85%8B%E5%A4%A7%E5%AD%B8)及日本[东京大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4%BA%AC%E5%A4%A7%E5%AD%A6)都曾将牛顿老家的苹果树的后裔的枝条栽种到自家校园。[\[47\]](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49))

198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名为《牛顿的苹果》的电视教育节目,共播出十余年。该节目90年代时曾引进中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85%B1%E5%B9%BF%E6%92%AD%E7%94%B5%E8%A7%86%E5%85%AC%E5%8F%B8)播出了一部名为《[牛顿的苹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0%93%E7%9A%84%E8%98%8B%E6%9E%9C)》的电视教育节目,共播出十余年。该节目90年代时曾引进中国。)

流行文化

主条目:流行文化中的艾萨克·牛顿](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81%E8%A1%8C%E6%96%87%E5%8C%96%E4%B8%AD%E7%9A%84%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action=edit\&redlink=1))

美国苹果公司最早的标志是牛顿和他的苹果树。但由于过份复杂,也不宜进行矢量化处理(商业公司流行以矢量图的形式绘制标志,以保证在放大很多倍以后,细节也不失真),因此后来被弃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9%E6%9E%9C%E5%85%AC%E5%8F%B8)最早的标志是牛顿和他的苹果树。但由于过份复杂,也不宜进行矢量化处理(商业公司流行以[矢量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A2%E9%87%8F%E5%9B%BE%E5%BD%A2)的形式绘制标志,以保证在放大很多倍以后,细节也不失真),因此后来被弃用)

美国苹果公司最早的Logo就是一幅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的钢笔绘画,由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罗纳德·韦恩所设计。[48]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苹果公司的名称是否也来源于或部分地来源于牛顿的苹果,但苹果公司确实曾推出过一款名为牛顿的操作系统(见牛顿操作系统)及同名PDA(见Apple最早的Logo就是一幅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的钢笔绘画,由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罗纳德·韦恩所设计。[48]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苹果公司的名称是否也来源于或部分地来源于牛顿的苹果,但苹果公司确实曾推出过一款名为牛顿的操作系统(见牛顿操作系统)及同名PDA(见Apple) Newton)。](https://zh.wikipedia.org/wiki/Apple_Newton))。)

在2015年开播的日本特摄剧假面骑士Ghost》中,牛顿为其中一个幽灵眼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B9%E6%94%9D%E5%8A%87)《[假面骑士Ghost](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87%E9%9D%A2%E9%A8%8E%E5%A3%ABGhost)》中,牛顿为其中一个幽灵眼魂。)

在2014年上线的日本电子角色扮演游戏大航海时代V》中,牛顿除保留科学家身份外,也成为一名可由玩家扮演的航海家。[4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AD%90%E8%A7%92%E8%89%B2%E6%89%AE%E6%BC%94%E6%B8%B8%E6%88%8F)《[大航海时代V](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88%AA%E6%B5%B7%E6%99%82%E4%BB%A3V)》中,牛顿除保留科学家身份外,也成为一名可由玩家扮演的航海家。[\[49\]](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51))

牛顿和他的苹果经常成为科学题材电子游戏的宠儿。如在2009年由Petr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AD%90%E6%B8%B8%E6%88%8F)的宠儿。如在2009年由Petri) Purho开发的游戏《蜡笔物理学》中,玩家需要在最后一关想办法让苹果砸醒打盹的牛顿。在2005年推出的中国游戏《帮助牛顿》(Help](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C%A1%E7%AC%94%E7%89%A9%E7%90%86%E5%AD%A6)》中,玩家需要在最后一关想办法让苹果砸醒打盹的牛顿。在2005年推出的中国游戏《帮助牛顿》(*Help) Newton)中,玩家需要通过各种办法让游戏中的苹果飞到牛顿手中。[50]而在2016年推出的2D打架游戏《科学格斗》(Science](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52)而在2016年推出的2D打架游戏《科学格斗》(*Science) Combat[51]中,玩家可以操纵牛顿用落地的苹果攻击对手,还可以用三棱镜射出的光线攻击对手。[5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53)中,玩家可以操纵牛顿用落地的苹果攻击对手,还可以用三棱镜射出的光线攻击对手。[\[5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54))

词源

“牛顿”这一汉语译名可能始见于孙中山1924年所著《三民主义》,早期还有“奈端”(蒋友仁,1761)、“纽登”(郭嵩涛,1876)等音译[5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cite_note-55)。)

参见

微积分史](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AE%E7%A7%AF%E5%88%86%E5%8F%B2\&action=edit\&redlink=1))

牛顿运动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0%93%E9%81%8B%E5%8B%95%E5%AE%9A%E5%BE%8B))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1%BF%E8%BF%90%E5%8A%A8%E7%AC%AC%E4%B8%80%E5%AE%9A%E5%BE%8B))

牛顿运动第二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0%93%E9%81%8B%E5%8B%95%E7%AC%AC%E4%BA%8C%E5%AE%9A%E5%BE%8B))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1%BF%E8%BF%90%E5%8A%A8%E7%AC%AC%E4%B8%89%E5%AE%9A%E5%BE%8B))

牛顿旋转轨道定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0%93%E6%97%8B%E8%BD%89%E8%BB%8C%E9%81%93%E5%AE%9A%E7%90%86))

牛顿多项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9%A1%BF%E5%A4%9A%E9%A1%B9%E5%BC%8F))

牛顿级数](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9%9B%E9%A1%BF%E7%BA%A7%E6%95%B0\&action=edit\&redlink=1))

高斯-牛顿算法](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B%98%E6%96%AF%EF%BC%8D%E7%89%9B%E9%A1%BF%E7%AE%97%E6%B3%95\&action=edit\&redlink=1))

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论战](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9%9B%E9%A1%BF%E4%B8%8E%E8%8E%B1%E5%B8%83%E5%B0%BC%E8%8C%A8%E7%9A%84%E5%BE%AE%E7%A7%AF%E5%88%86%E5%AD%A6%E8%AE%BA%E6%88%98\&action=edit\&redlin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