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流量紅利還剩多久?Threads 開通聯邦宇宙,讓「廢文」進入開放網路 】
相較於大家都覺得 Threads 之所以有這麼多流量,只是還沒「被廣告玩壞」進入韭菜循環而已。這篇我寫得很樂觀(我的人生是樂樂主控 ),但不是盲目樂觀,因為聯邦宇宙的機制就擺在那裡
--
你有在使用 Threads 嗎?Threads 沒有正式中文名稱,台灣網友將它音譯成「脆」或「串」。區塊勢曾在一年前介紹過這款由 Meta 推出的全新社交平台,以及聯邦宇宙的概念。時隔一年,台灣經歷了一場總統大選,Threads 意外成為時下最流行的社交應用。昨天我用 Threads 發了一篇「串文」試水溫,短短兩行字居然有超過 5.6 萬觸及,創下帳號的最高紀錄
串文觸及率高,粉專小編當然第一個叫好。但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因為 Threads 仍在流量紅利期,還沒「被廣告玩壞」,最終 Threads 不過只是另一個養套殺陷阱。原本我也同意這個看法,但 ... 👇👂
【#公開|交易所監管來了!台灣如何終結亂象,卻不終結產業?】
過去這個月,台灣虛擬通貨公會正式成立,這可說是台灣加密貨幣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也象徵產業進入全新篇章。24 家創始會員當中,有些大家不陌生,例如 MAX、幣託、XREX 等,但有些連我都是第一次見到。
幣圈同業組織多半是聯誼性質為主,虛擬通貨公會不同之處在於它代表加密貨幣在台灣將走入體制。公會不只是吃飯交朋友,還肩負協助政府落實交易所監管的任務。只不過虛擬通貨公會光名字就有點文謅謅。我也只有在法律研討會,才會聽到有人這麼稱呼加密貨幣。
另外,也有許多人對於政府監管不太放心。一方面人們希望政府管管交易所,保障大家的資產安全。如果交易所上架的全是空氣幣,即便默念「not your key, not your coin」也沒用。另一方面,人們又擔心政府不熟悉加密貨幣,訂出不適當的規範反而扼殺創新。所幸台灣政府有聽到這些聲音,並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這篇文章討論監管對你我有什麼影響,以及為什麼成立公會是至今最重要的里程碑?
為國家徵才!雖然理解利益迴避原則,實務上卻很難想像有人可以不透過實際操作、持有,就能知道如何監理加密貨幣
久違的實用小工具推薦。這次同樣是請每個人準備 2 個小工具,要在 60 分鐘裡面分享完 6 個。節奏相當緊湊,每個只有 10 分鐘。
但實際上我們還會延伸討論,例如講到 Harpie 這款鏈上防火牆就同時又講了 Scam Sniffer 和 Wallet Guard。事前沒有請大家「洩題」自己要講什麼,結果工具不只沒有重複,類別還非常多元。我把時間戳記放在這裡
(5:27)RootData:投資、融資公開資訊平台
(15:13)CoinMarketCap 客製化資料
(28:03)Harpie:能免費使用的鏈上防火牆
(34:43)Scam Sniffer:Web3 防釣魚工具
(41:29)Velo Data:數據可視化網站
(57:32)Deform:整合區塊鏈的 Web3 問卷表單
今天文章介紹 Web3 表單創建工具 Deform。結果早上出刊之後,Deform 的伺服器就被區塊勢會員們打掛了(誤)要填寫、創建表單都還請稍等一下。大家太熱情 🤣
既然現在還不能用,就先來講講這篇文章的幕後花絮好了。在準備這篇文章的時候,挖到一則有趣的小故事。大家可能聽過 2010 年的比特幣披薩日,但我是寫了這篇文章才知道,全球第一筆線上交易買的也是披薩。
1994 年必勝客率先推出 PizzaNet 網站,讓人們可以從網路上訂披薩。只是當時必勝客遇到的問題是,多數人不只不會上網,家裡連電腦都沒有。上網點披薩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為什麼不打電話點就好?時隔 30 年,現在人人都會上網,已經不會有人再問為什麼要上網點披薩了。
我把報導內文拆解成幾個片段、加上相對應問題就能變成去中心化 FAQ 軍事版。
❓背景資訊
「假設處於機動移防的防空部隊,雷達偵獲敵導彈來襲,卻因通訊中斷無法向上級單位取得授權,軍方高層證實,此時連長便能有權力下達指令,直接發射飛彈攔截敵目標。」
❓ 為什麼要去中心化
答:應對極端情況。「軍方高層指出,去中心化指管是模擬指揮鏈在戰時若中斷,導致各戰區、甚至各作戰單位無法向上通聯,而必須遂行獨立作戰」
❓ 怎麼實現去中心化
答:建立共通規則。「要落實獨立作戰,必須確立接戰規則、授權與責任區,因此今年漢光演習,會依據不同單位頒布不同的 ROE 小卡,逐一進行驗證。」
❓ 規則可靠嗎
答:漢光演習就是為了驗證規則。「國軍接戰規則的修頒,起源於中共頻以機艦擾台,朝野立委呼籲軍方將國際武裝衝突法等規定納入接戰規則,目的是防止擦槍走火 ... 漢光實兵演習期間,將給予單兵交戰規則小卡,進行驗證與檢視。」
這週開始個新實驗 — 「脫離」臉書。方法不是從此不在這發文,而是發文照舊,只是同時在多個不同地方發文。同一篇社群貼文我會發在 Facebook、X、Threads、Substack Notes、Warpcast、Orb、Mastodon 和 Matters,一共 8 個地方
列出來都覺得瘋了,卻是 2024 年的數位日常。每個社群平台都想把用戶關在自己圈圈裡。如果只看某一個平台,那你就不知道另一個地方在紅什麼。反過來說,作為內容提供者,如果你的內容沒在其他平台出現,對於某些人來說你的內容就像是從來沒存在過一樣
這是問題也是機會。近期有許多熱門創作者都當起內容搬運工,做的是資訊套利。工作就是把其他平台熱門的東西搬到臉書來,弭平資訊落差。這很像不同交易所的 BTC 會有些微價差,於是需要有人搬磚套利弭平價差一樣
但資訊不像資產,不同平台之間的牆是被刻意加上去的。因此,有些開放式平台可以共用同一款社交 app 統一管理,但封閉式平台必須使用專有 app 才能發文、閱讀。現在開放式平台都才剛剛萌芽,封閉式平台顯得成熟、好用很多。但未來開放式平台會不會追上,甚至超車呢?
我當然樂見其成,但既無法預測結果也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所以才會多方下注。就當成是為未來轉移到開放式平台埋下個種子,至少到時候頁面不會是一片空白。於是把這些 app 都放到同一個資料夾,發完一則貼文後就是複製之後貼貼貼 🤣
就說到這,我要開工瞭